在全县新招录(招聘)年轻干部基层一线实践
锻炼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召开全县新招录(招聘)年轻
干部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动员部署会议。这既是一次岗前动员会,
也是一次集中培训会,更是一次加油鼓劲的出征壮行会。刚才,
会议已经对本次实践锻炼的岗位安排、工作职责和纪律要求作了
详细部署,我都同意。县委对这次实践锻炼高度重视,经过严格
的选拔和周密的筹备,决定选派新近招录(招聘)的 86 名优秀
年轻干部,奔赴全县改革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
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这对于年轻干部个人成长和全县事业
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组织部,向即将奔赴基层一线的同志
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此次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派出单位和接
收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基层实践锻炼的重大意义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组织选派年轻干部到基
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是干部培养链条中至
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家要站在
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投身基层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这是淬炼政治忠诚、筑牢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对
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这种忠诚,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反复锤炼,在
艰苦复杂的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也是矛盾最集中、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大家在基层工作,每天面
对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诉求、具体而微的发展难题。如何运用
党的创新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将中央的
方针政策与基层的鲜活实践紧密结合,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政
治训练。你们将亲身体验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过程,亲眼
见证党群干群关系的真实状况,这种零距离的感受,将帮助大家
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更坚定地拥护“两个确立”、
做到“两个维护”,从而把对党的忠诚,熔铸到血脉里、落实到
行动上。
第二,这是服务发展大局、提升能力本领的“练兵场”。当
前,我县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
级、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任务。要打赢这场发展
的攻坚战,迫切需要一支懂基层、善作为、能成事的高素质干部
队伍。县委近年来大力实施“中层干部孵化营”等一系列培养计
划,创新探索“分段+分组”、“实践+调研”、“汇报+答辩”的培
训体系,已累计帮助超过 150 名学员在实战中巩固提升了能力,
其核心导向就是在一线实战中培养干部。你们是干部队伍的新鲜
血液,理论基础好、思想活跃、充满干劲,但普遍缺乏系统的基
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有宏观的政策传导,也有
微观的邻里纠纷;既要面对企业项目发展的瓶颈,也要回应群众
急难愁盼的关切。这一年的实践,将是你们能力素质的“全方位
拉练”,能有效帮助大家补齐经验短板、弥合能力差距,快速提
升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和狠抓落实能力,使大家尽快从
“书本里”走出来,成长为驾驭复杂局面、推动一方发展的行家
里手。
第三,这是砥砺意志品质、锤炼过硬作风的“大熔炉”。古
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温室里长不出参天
大树,安逸的环境也培养不出优秀干部。基层一线是最好的“磨
刀石”。在这里,你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硬骨
头”,可能会接手一些谁都觉得棘手的“烫手山芋”。工作的艰苦、
条件的简陋、任务的繁重,都是对意志品质的直接考验。希望大
家把这次锻炼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精神“补钙”和作风“淬火”。
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处
理复杂矛盾的过程中,涵养敢于担当的气魄;在与群众朝夕相处
中,厚植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通过这一年的摸爬滚打,真正实
现思想上的再升华、作风上的再转变、境界上的再提升,为未来
承担更大使命、迎接更大挑战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二、珍惜宝贵机遇,在基层一线实践熔炉中淬炼真金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
短。如何让这段宝贵的经历真正成为人生的财富,关键在于大家
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希望大家在实践中努力扮演好三
种角色。
第一,要当好虚心求教的“小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增长智
慧。基层是一本厚重的书,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一要拜人
民为师。要迅速放下机关干部的架子,主动与群众交朋友,用脚
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要学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学会
做群众看得惯的事,在家长里短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在田间
地头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群众中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二要拜实践为师。要坚持在
干中学、在学中干。对于基层工作的一整套流程、方法和规律,
要用心揣摩、深入研究。无论是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还是信访
维稳、安全生产,都要主动参与、全程跟进,弄懂吃透每一个环
节的“门道”,真正成为工作的“内行人”。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