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省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大整改视频会
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大整改视频会议,
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
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刀刃向内的
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深刻反思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的
突出问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整改攻坚任务。目的就是要统一
思想、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动员全省生态环保战线的全体同志,
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的翻身仗,确保“十
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正视严峻现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刻剖析问题根源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
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 2024 年底,全省 PM2.5 平均浓度降至 27 微克/立方米,空
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95.5%;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高达
97.7%,好 II 类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 90%,达到了 91.7%;县级
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 100%;受污染耕
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省生
态质量指数(EQI)达到 75.00,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
得,是全系统同志们辛勤付出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成绩单背后依
然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光环之下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
沉疴顽疾。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
的热切期盼,对照中央的严格标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
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具体
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差”上。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温差”。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
存在“盲目乐观”和“歇脚松气”的心态。看到一些宏观数据向
好,就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缺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
从头越”的清醒和坚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艰
巨性认识不足,对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历史欠账的严重性估计不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
行见效,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时,仍然存在摇摆和迟疑,甚
至在个别项目上出现“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
错误倾向。这种思想上的“温差”,是导致行动上“偏差”的总
根源。
二是责任落实存在“偏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
管三必须”的责任体系,在一些地方和层级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有的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虚化,把环保责任简
单地推给生态环境部门,自己当“甩手掌柜”;有的行业主管部
门“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意识淡薄,对本行业、本领域的环境
问题视而不见,缺乏主动监管的担当。生态环境部门内部也存在
责任边界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例如,对于跨区域的流域污
染问题,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的机制不畅,难以形成有效合
力。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固废堆场,相关属地和单位责任认定不
清,导致整治工作一拖再拖。
三是监管执法存在“落差”。当前的监管执法工作,与构建
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落差”。一
方面是“宽松软”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存
在检查多、处罚少,约谈多、问责少的现象。有的执法人员碍于
情面,或者担心影响地方经济,不敢动真碰硬,导致执法“长不
出牙齿”,形不成有效震慑。另一方面是精准化、专业化水平不
高。面对日益隐蔽化、复杂化的环境违法手段,传统的监管方式
显得力不从心。例如,XX 化工园区部分企业夜间偷排、超标排
污的问题屡禁不止;个别重点排污单位在自动监控设备上动手脚,
伪造、篡改监测数据,性质极其恶劣,影响极其败坏。这些行为
不仅直接污染环境,更是对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力的公然挑战。
四是能力建设存在“短差”。全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与所承担的繁重任务不相匹配,特别是基层基
础薄弱的“短差”尤为突出。一些县区级生态环境分局、乡镇环
保站,存在人员力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
环境监测网络虽然初步建成,但在新污染物、有毒有害气体等领
域的监测能力还存在空白。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全过程
信息化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应急处置能力也有待
加强,面对突发环境事件,部分地区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快速响应和科学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政治站位不高,宗旨意识不牢,担
当精神不足。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把自己摆
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刻反思,深挖根源,切
实增强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政治站位,以如履薄冰的自觉坚决守牢三条底线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更是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全系统
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如临
深渊的自觉,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批,坚决守牢以下
三条底线。
第一,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
线。这是衡量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是一条不容触碰的
红线。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稍有
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弹。必须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升战。要决胜蓝天保卫战,在巩固
PM2.5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将臭氧污染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加强对重点行业、
重点时段的精细化管控,确保优良天数比例稳中有升。要决胜碧
水保卫战,核心是抓好 XX 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这个“牛鼻
子”,严格落实《XX 省 XX 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推
进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的系统治理。要持续巩固城
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快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要决胜净土保卫
战,扎实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和安全利用,强化建设用
地准入管理,严防“毒地”流入市场。要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
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
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底线。环
境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基石,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必须时刻绷紧环境风险防范这根弦,坚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