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调度会上
的讲话
同志们: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 X 市而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必须
扛起的政治责任,更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决胜未来
竞争的唯一路径。当前,X 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动能转换
的关键期、跨越赶超的机遇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百舸争
流、千帆竞发,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全市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市之
大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
行力,把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转化为 X 大地
的生动实践。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调度
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精准对标
“1+2+4+N”目标任务体系,全面检视当前工作进展,深刻剖析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强化担当、精准发力,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奋力开创全市高质量发
展新局面。
刚才,会议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在党建引领、经济运行、乡
村振兴、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县区作了发言,
既总结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讲得都很客观、很实在。希望大
家认真领会,相互借鉴,举一反三,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抓好
整改和提升。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发展大势,坚定在对标看齐中砥砺前行的信心与
决心
审视当下,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势头持续
向好。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锚定年初确立的目标,攻坚克难,砥
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一
批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科技
创新策源能力稳步增强,X 科创走廊、X 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效能初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民生福
祉得到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
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在座各位的辛勤汗
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存
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既是问题导向的要求,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发
展的必然。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一是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传统产业占比依然偏高,战略性新兴
产业体量偏小、链条不长,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部分龙头企
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链主”地位不突出,对产业链的整合带动
能力有限。二是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全社会研发
投入强度有待提高,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尚不完善,科
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卡脖子”技术攻关仍需持续加力。三
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
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特色不够鲜明,部分乡镇发展基础
薄弱,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加快补齐短板。四是营商环境对
标一流还有差距。部分领域还存在政策“旋转门”“玻璃门”现
象,要素保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有待加强,服务企业的“最后一
公里”仍需着力打通。五是少数干部的作风能力与新发展理念的
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惰性思维,也存
在能力恐慌、本领不足的畏难情绪,抓落实的穿透力、攻坚克难
的战斗力需要进一步锤炼。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醒,
既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更不能怨天尤人、无所作为。要坚
持从主观上找原因,从工作上找差距,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挑
战看作机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劲头,一个问题一
个问题地去解决,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去攻克。
二、聚焦关键领域,以重点任务的突破带动高质量发展全
局跃升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纲举目张、以点
带面。要紧紧围绕“1+2+4+N”目标任务体系,找准主攻方向和
关键抓手,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策略,以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
激活全局发展的“一池春水”。
第一,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实体经济的“压舱
石”。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
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
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
创新是第一动力。要舍得真金白银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
入,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 X
主导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要建好用好 X 高新区、
X 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让其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催生创新的“孵化器”。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精准引
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同时大力培育本土的“工匠”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人才集聚的
“雁阵效应”。二要强化重大项目的关键支撑作用。项目是高质
量发展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持续掀起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 X 产
业布局,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要提升招商引资的专业化水平,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
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瞄准国内外 500 强、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精
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要严格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
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
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三要强化产业链群的集群带
动作用。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形态。要深入实施产
业链链长制,聚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
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要集中
资源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
持“链主”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垂直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
本地配套率和产业集聚度。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
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
现“两业”共生共荣。
第二,聚焦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绘就共同富裕的“新画
卷”。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