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支部纪检委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支部纪检委员座谈会,意义十分特殊。一方面,
是为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单位推行支部纪检委员监督作用改革试
点三年来的成效与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一次新老同志的见面会、
交流会,对刚刚加入队伍的新任纪检委员表示欢迎,并对全体纪检
委员下一步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刚才,几位来自试点支部的纪
检委员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谈了认识体会,也讲了工作中的困惑
与思考,听后很受启发。这三年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建强支部
纪检委员这支队伍,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监
督“最后一公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当初单
位党委、纪委决定开展这项试点工作,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成效是
十分显著的。借此机会,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
任务,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回望三年试点,成效卓著,经验弥足珍贵
三年前,单位党委、纪委着眼于破解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监
督触角延伸不到底的难题,启动了发挥支部纪检委员监督作用的
改革试点。目标就是要把监督的“探头”架设到党组织的最末梢,
让纪律规矩在每一名党员身边立起来、严起来。经过三年的不懈
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基层监督的体系初步形成。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单位在
几十个基层支部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纪检委员,构建起一张横向
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监督网络。纪检委员们就像“前哨”和
“探头”,让监督工作真正沉下去、落到实处,有效弥补了以往纪
委监督难以覆盖全部细节的短板。有的单位通过试点,实现了案
件线索数量的显著下降,甚至达到了连续数年“零线索”的良好
态势,这本身就是监督效能前置、抓早抓小产生实效的最好证明。
其次,党风廉政建设的根基更加牢固。纪检委员的设立,使得
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能够更加精准地滴灌到每一位基
层党员。通过常态化的提醒、监督与引导,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
和规矩意识普遍增强。过去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小问题、小
毛病得到了及时纠正。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领域,例如在*市,有基层
监督工作站通过发挥作用,推动解决了百余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的管理不透明等问题,这充分说明,把监督力量部署到一线,对于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再者,服务中心大局的保障作用更加凸显。监督不是为了监
督而监督,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单位的中心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三年来,各试点支部的纪检委员紧紧围绕单位的重大决策部署、
重点工程项目、重要改革任务开展跟进监督、精准监督,确保了
政令畅通、执行有力。通过对权力运行关键环节的监督,有效防
范了廉政风险,为单位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这
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监督模式,实现了监督工作与业务工作
的深度融合,产生了“1+1>2”的叠加效应。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在座各位,特别是首批试点支部纪检
委员的辛勤汗水与智慧。大家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积累
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党对纪检工作的绝
对领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把信任与监督、严管与厚爱结合
起来。这些都是未来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的。
二、认清当前形势,挑战严峻,责任重于泰山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我革
命永远在路上。对照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对照单位改革发展
的新任务,纪检委员的工作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刚才的交流和日常
掌握的情况看,不同支部纪检委员的履职情况存在温差。有的同
志角色进入快、作用发挥好,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但也有的同志
存在“老好人”思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还有的同志业务不
熟、方法不多,存在“不会监督”的本领恐慌。这种不平衡性,制
约了基层监督的整体效能。
二是监督的精准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当前,监督工作还或多
或少存在“表面化”“浅层化”的现象。有的监督停留在参加会
议、学习文件上,对于支部“三重一大”决策、关键岗位人员履
职、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等核心环节,缺乏嵌入式、穿透式的监督
手段。如何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是摆在面前的
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能力需要加强。随着单位业务领域
的不断拓展,特别是今年又新增了几个支部,新的业务形态、新的
组织架构、新的项目类型,必然会带来新的廉政风险点。面对这
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监督方式可能失灵,这就要求纪检委员必
须具备更强的风险洞察力、分析研判力和应对处置力。
四是自身建设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纪检委员身处监督一线,
本身就应该是纪律的标杆。打铁必须自身硬。如果自身不正、腰
杆不硬,监督就毫无底气和说服力。如何在高标准、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