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初级中学建校 30 周年庆典暨 2025 年秋季
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校友、同仁,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代表们:
大家上午好!八月的风里裹着桂香,校园里的梧桐叶正翻卷
着三十载的光阴。今天,我们站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看朝阳穿
过“XX 县初级中学”的鎏金校牌,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
影——这场景,与 1995 年 9 月 1 日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如此相
似,却又如此不同。那时的操场还是泥土地,教室是两排红砖砌
成的平房,窗户用塑料布糊着挡风;今天的你们,脚下的塑胶跑
道刚铺了三个月,教室里的智慧黑板能连接全球课堂,连传达室
的张师傅都学会了用手机 APP 登记访客信息。三十载春秋流转,
变的是校园的模样,不变的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是走廊上师生
的问候,是刻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里的教育初心。作为在这所
学校工作了 28 年的“老 XX 中人”,作为今天的校长,我站在这
里,既感到无比自豪,更心怀敬畏。自豪的是,我们共同见证了
这所乡村初中的蜕变;敬畏的是,三十年来,无数人用青春、汗
水甚至生命,为这方校园注入了最珍贵的精神底色。借这个机会,
我想以“三个三十年”为线索,和大家聊聊我们的过去、现在与
未来。
一、第一个三十年:从“生存”到“生长”的坚守——那些
刻在岁月里的教育密码
1995 年建校时,XX 县的农村教育正处于“村村有小学,乡
乡无初中”的困境。当时的县教育局局长带着一纸批文找到时任
乡党委书记,说:“孩子们要读初中,得走二十里山路去县城,
雨天路滑,摔破膝盖是常事。”于是,乡政府腾出原粮站的仓库
做教室,把老电影院的电影幕布扯下来当黑板,从各村小学抽调
了 12 名老师——其中 7 位是民办教师,4 位是刚毕业的中师生,
还有1位是退休的老教师。我至今记得老校长李宏业先生的样子:
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裤脚沾着泥巴,第一天站在仓
库改的教室里上课,黑板是用木板搭的,粉笔头比现在的铅笔还
短。有次暴雨冲垮了村口的木桥,他背着一摞数学课本摔进泥坑,
课本皮上的泥渍擦了又擦,却笑着对我们说:“看,这是大地给
咱们的印章,说明知识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时的教室没有
电扇,夏天热得像蒸笼,老师们就搬来自家的蒲扇,一边扇风一
边板书;冬天北风灌进窗户,孩子们冻得搓手,女教师王淑兰就
把自己的棉大衣搭在最后排学生的椅背上,自己裹着一件旧毛衣,
手指冻得通红,板书却依然工整。这样的故事,在 XX 中的校史
里俯拾皆是。1998 年,学校争取到第一笔专项经费,只够买 20
套铁皮课桌椅;2003 年非典期间,老师们翻山越岭给住校生送
课本,在泥地里摔得浑身是泥,却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课本交到
学生手里;2010 年,为了让留守儿童周末有去处,老会计张师
傅把自己家的厨房腾出来当“爱心食堂”,老伴儿每天早起熬粥,
一熬就是七年……这些细节,或许不会写进县志,却深深烙在每
一届学生的记忆里。三十年来,我们从“能上学”走到“上好
学”。1995 年,首届毕业生只有 47 人,其中 3 人考上县重点高
中;2025 年,我校毕业生总数达 682 人,重点高中录取率突破
42%,更有 12 名学生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字背后,是教
育从“生存型”向“生长型”的跨越——我们不再满足于“让每
个孩子有学上”,而是追求“让每个孩子有方向、有力量”。
二、第二个三十年:从“追赶”到“突围”的探索——那些
点亮心灵的育人实践
如果说前三十年我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近十年,
我们更多在思考“好不好”的答案。2018 年,学校被列为“乡
村教育振兴试点校”。当时有专家建议:“不如把资源集中到考试
科目上,先提高升学率。”但我们班子开了七次讨论会,最终达
成共识:乡村孩子的出路,从来不是“复制城市教育模式”,而
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我们开始挖掘本土资源。XX 镇
有 300 年剪纸历史,村里 80 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奶奶成了“校
外辅导员”,每周三下午,她在美术教室教孩子们剪“连年有余”
“吉祥牡丹”,现在,我们的剪纸社团已经拿了省级“非遗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