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学思践悟 不断筑牢作风建设国企
根基
同志们: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的重要命题,更是国有企业坚守政治属性、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
要求。今天,我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从历史纵深、现实
问题、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共同探讨如何以过硬作风护航国企高
质量发展。
一、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国企使命
(一)政治定位,从“小切口”破题的作风革命。2012 年
12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短短 600 余字,却
成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八
项规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徙木立信的重要举措,必须常抓不懈、
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这一决策,体现了党中央以“小
切口”破题、刀刃向内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勇气——从调研
轻车简从到会风精简务实,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
轮上的腐败”,八项规定以雷霆之势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
风气,重塑了党心民心。对国有企业而言,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
神,本质是践行“国企姓党”的政治要求。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
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企的党员干部既是“经济细胞”的管理者,
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违反八项规
定不是“小节问题”,而是背离“两个维护”的政治偏差;改进
作风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关乎国企改革发展方向的根本要求。
唯有从政治高度对标对表,才能确保国企始终成为党和国家最可
信赖的依靠力量。
(二)核心内涵,“严”字贯穿的八项要求再解读。中央八
项规定聚焦“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活动、改
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
具体要求,字字句句指向一个“严”字——严在细节、严在执行、
严在长效。结合国企实际,我们需要在三个场景中深化理解,改
进调查研究,国企领导干部下基层不能“走过场”,要带着问题
进车间、入班组。比如在装备制造企业,调研应直奔生产线,聚
焦技术瓶颈、工艺优化等实际问题,而非“拍照打卡”“层层陪
同”;厉行勤俭节约,商务接待要严守“务实节俭”原则,杜绝
超标准宴请、定制豪华礼品。某央企曾发生过因商务接待超标被
通报的案例,教训深刻——每一分国有资产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规范权力运行,国企领导人员的履职待遇(如公车、办公用房)
不是“身份象征”,而是工作保障。近年来,多地国企开展办公
用房“挤牙膏”式整改,表面上“达标”,实则换个楼层“变相
保留”,这正是对规定精神的曲解。
(三)时代价值,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作风保障。当前,国企
改革进入深水区,世界一流企业建设面临复杂国际竞争。作风建
设看似“无形”,实则是影响竞争力的“硬核”因素,破除形式
主义,提升决策效率,某地方国企曾因“层层开会传达文件、事
事留痕走流程”,错失市场机遇。反观华为、海尔等优秀企业,
高效决策背后是“务实高效”的作风支撑;凝聚干事合力,激发
创新活力,作风优良的国企,职工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领导干
部带头扎根一线,技术骨干就会更有干劲;反之,若“衙门作风”
盛行,必然导致“躺平”“内卷”;守住廉洁底线,护航改革发展,
国企资产体量大、产业链长,八项规定落实不到位,极易滋生
“靠企吃企”“利益输送”。近年来查处的国企腐败案件中,80%
以上存在违反八项规定的“前奏”。
二、对标检视,国有企业落实八项规定的常见问题与风险
点
(一)形式主义之弊,在国企场景中的隐形变异。调研走流
程,重“痕迹”轻“实效”某国企领导下基层调研,提前一周发
通知、定路线,基层提前“彩排”汇报内容,调研变成“观光式
考察”。更有甚者,为体现“亲民”,在车间装模作样操作设备,
却对职工反映的宿舍漏水、食堂卫生等问题避而不谈——此类
“表演式调研”,本质是官僚主义作祟。会议文件“空转”,层层
转发“上下一般粗”某省属国企曾出现过同一事项“集团开会—
子公司开会—车间开会”重复部署的情况,基层职工戏称“会海
无边”。更严重的是,部分文件照搬上级表述,缺乏结合企业实
际的细化措施,导致“文件落地成灰”。政绩观偏差,数据好看
但根基不牢有的国企盲目追求营收规模,搞“数字政绩”,通过
关联交易虚增收入,忽视应收账款风险;抢工期、赶进度导致
安全事故,却对隐患排查“走过场”。这种“重显绩轻潜绩”的
作风,最终损害的是国企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奢靡之风之患,国企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商务接待
“打擦边球”某国企采购负责人在招标期间,接受供应商安排的
“商务宴请”,表面上在餐厅就餐,实则包间内暗藏 KTV、棋牌
室,餐后还收受定制纪念币。此类“升级款”宴请,披着“文化
交流”的外衣,实质是利益输送的“温床”。享乐主义抬头,借
公谋私花样翻新有的干部借“培训考察”之名,赴景区召开“工
作会”;有的在企业内部搞“特殊化”——某国企高管办公室配
备独立卫浴、休息间,面积超标 3 倍,整改时仅象征性调换房间,
实质搞“文字游戏”。资产使用违规,国有资源成“唐僧肉”国
企公车私用问题曾一度高发,某央企司机长期用公务车接送领导
家属上下班,直至审计时才暴露;部分国企闲置厂房、设备管理
混乱,被低价出租或侵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问题,根
源在于“公器私用”的特权思想未根除。
(三)责任落实之弱,作风建设的“中梗阻”。主体责任虚
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部分国企党组织将作风建设等
同于“开开会、发发文”,对下属企业违规接待、超标福利等问
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国企党委连续三年在年度报告中写
“加强作风建设”,但未查处一起相关案件,最终被巡视组点名
批评。监督执纪宽松软,“老好人”思想作祟有的国企纪检部门
对同级管理层“不愿监督”,对基层问题“蜻蜓点水”。某工程公
司项目经理长期接受供应商礼金,却因“业绩突出”未被查处,
直至引发群体举报才暴露——“护短”心态最终害了干部、伤了
民心。制度执行打折扣,“亲清”关系成空谈国企在市场竞争中
需对接政府、合作方,但部分干部把握不好“亲”“清”界限,
要么“清而不亲”,对企业合理诉求推诿扯皮;要么“亲而不
清”,在招投标、物资采购中接受利益输送。某地方国企原董事
长因“朋友圈”腐败落马,忏悔时说,“以为是正常人情往来,
实则是温水煮青蛙。”
三、溯源追根,从国企党建视角剖析作风问题成因
(一)思想根基不牢,党性修养与国企初心的“脱节”。国
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