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把握原创性
“两个结合”的主要创新点、突出原创性在“第二个结合”
上。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是推进新时代党的
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的必然要求。
从主体性切入
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主体性是原创性的前提。
只有建立起坚强的主体性,才能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中
充分发挥主动性、激发原创性,持续形成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成
果。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总是离不开历史活动主体在实践
基础上对自身在思想文化层面所应扮演的历史角色、所应发挥的
历史作用的深刻认知与回答。
“第二个结合”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原创性、标
识性成果,其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宝
贵历史经验和新鲜实践经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理论上
作出深刻认知、在实践中予以自觉维护,进而对从思想文化层面
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出理论与
实践的深刻回答。
从主体性切入的“两个是、两个不是”论断,即“中国共产
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
虚无主义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文化层面必须担任的
双重历史角色,彰显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
学态度。同时,“文化主体性”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党的理论话
语中,并在“第二个结合”相关问题的语境中展开论述,进一步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认知和理论自觉。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自觉作为基础,我们的文化主体
性和精神独立性才会日益巩固和彰显,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才
会不断坚定和激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造才会不断涌现。基于
这样的逻辑和道理,“第二个结合”论断的完整表述——“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的“把”
字不可或缺。一个“把”字尽显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主动性,也留
足了进行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
明确基本范畴
任何原创性总是针对特定问题、限定在一定范畴来讲的。一
旦泛化为针对所有问题、脱离特定范畴,原创性也就立不住了。
因此,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必须明确其所要
回答的特定问题以及讨论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畴。
“第二个结合”要回答的特定问题,可大致分为三个圈层:
外圈是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宏大问题,中圈是如何科学
认识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中层问
题,内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结合、
能不能结合、把什么结合、结合成什么、怎么样结合五个前后相
继的基本问题。
讨论这些特定问题,会涉及多个基本范畴:
如立场、观点、方法。“第二个结合”在内在结构上是立场、
观点、方法有机统一,既体现鲜明立场,包括在对待历史文化遗
产时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时坚守中华文化
立场、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坚守人民立场等;又形
成丰富观点,包括一系列阐述其然、其所以然、其所以必然的论
断和要求;还提出管用方法,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
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守正创新、立破并举等。
如过去、现在、未来。“第二个结合”在时间纵深上是过去、
现在、未来前后贯通,既回望来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积累
的宝贵历史经验;又把握当下,切实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还展望前途,有力揭示党领导人
民在新征程继续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
如中国、世界、天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