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社会工作
系统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里,和来自兄弟单位的
各位同仁、各位专家,一起探讨交流乡村治理这个课题。
说“授课”实在是愧不敢当,更多的是一次“汇报”和“分
享”。*县在乡村治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
的成绩,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的过程。今
天,我就是来抛砖引玉的,希望能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给我
们传经送宝。
大家都知道,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这话说
得非常形象。神经末梢虽小,但它感知冷暖、传递信号,直接
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与活力。我们*县有54个行政村,农村人
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不小。这片广袤的田野,是我们最具活
力、最富潜力,也最需要我们去精耕细作的“希望田野”。如
何让这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充满活力、反应灵敏、健康强
韧,是我们社会工作部门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考题。
近年来,我们*县聚焦乡村这个大领域,没有搞“大水漫
灌”,而是尝试走一条“小切口·大能量”的实践路径。我们
相信,所有宏大的治理叙事,最终都要落脚到老百姓一件件具
体而微的小事上。所以,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切入,力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一点一滴
地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治理效能和发展
胜势。今天,我就围绕“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这个
主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思考,主要
分为三个部分。
一、固本强基,筑牢乡村善治的“红色堡垒”
做好乡村治理,千头万绪,根子在哪里?我们的体会是,根
子就在基层党组织。这个“红色引擎”不发动起来,马力不
足,任何治理措施都可能悬在半空、落不了地。所以,我们做
的第一件事,就是固本强基,把这个“红色堡垒”筑得牢牢
的。
首先是建强“主心骨”的战斗堡垒。我们坚持把党支部建在
网格上、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过去,有些
村党组织开会,要么是老面孔,要么就是“为开会而开
会”,离群众远,离实际远。现在,我们推动党组织活动与村
民议事、志愿服务、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比如,村里的“敬老
食堂”怎么运营,门口的路灯坏了找谁修,这些过去可能需要
层层上报的“小事”,现在就在党支部牵头的网格议事会
上,由党员、村民代表、网格员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就议
了、定了、办了。党组织成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主心
骨”,威信自然就高了。
其次是激活“领头雁”的先锋作用。一个优秀的村书记,就
是一个强有力的引擎。我们特别注重选拔和培养那些有情怀、
有能力、愿意为乡亲们办事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同时,我
们给他们压担子,也给他们搭台子。县里每年都组织村书记到
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一套
清晰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干得好不好,不光是上级说了算,更
要看老百姓的口碑和村子的实际变化。
最后是锻造“红细胞”的响应能力。光有堡垒和头雁还不
够,必须让每一个党员这个“红细胞”都动起来,把组织的活
力输送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我们全面推行党员联系户制
度,每个党员负责联系几户群众,定期上门聊家常、听意见、
解难题。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矛盾,党员要第一个知道,第一
个站出来。这种“点对点”的联系,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党
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精准地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同时,这也是
一个信息收集网络,村里的风吹草动、矛盾隐患,都能在第一
时间被感知和上报,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把党建工作从“文件里”“会议
上”,真正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心坎里”,让党旗在乡村
治理的第一线高高飘扬。这个“红色堡垒”筑牢了,各项工作
就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精准滴灌,释放小切口撬动的“民生能量”
有了坚强的组织基础,接下来就是怎么“干”的问题。我们
的思路是,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小切口”,用绣花功夫做深做透,以点带面,实现“一子
落而满盘活”的效果。这里,我重点分享三个我们着力最深、
群众反响也比较好的“小切口”实践。
第一个切口,是一枚“爱心积分”的点燃效应。在座的各位
可能都有同感,现在农村,特别是偏远一些的村庄,空心化、
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多留守老人,物质生活有基本保
障,但精神上容易感到孤独,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甚至
觉得自个儿“没用了”。怎么把这部分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
来,让他们重新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探索的答案
是——“爱心积分”。这个制度听起来不复杂,核心就是“做
好事、存积分、换实惠”。我们联合村“两委”和村民代
表,共同制定了一套非常接地气的积分细则。比如,主动打扫
房前屋后的卫生,加2分;帮助邻里照看小孩或者干点农
活,加5分;参加村里的义务植树、清扫河道等公益活动,一次
加10分;为村子发展提出好建议被采纳了,一次最高可以加
到20分。反之,如果乱倒垃圾、邻里失和,也会相应地扣分。
积分怎么用?我们在每个村都设立了一个“爱心超市”。这个
超市里的商品,不是用钱买,而是用积分换。小到一袋盐、一
块香皂,大到一壶油、一袋米,都明码标“分”。这些商
品,一部分由县财政适当补贴,更大部分来源于本地企业、爱
心人士的捐赠,以及我们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对接的各类社会资
源。这个小小的积分制度,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很多独居老人
的生活热情。我给大家讲个真事儿。*村有位姓李的大爷,快七
十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他总是一个人闷在家里,院子
里的杂草长得半人高,人也没什么精神。刚开始推行积分制的
时候,他也不感兴趣,觉得是“瞎折腾”。村里的网格员小王
不厌其烦,三番五次上门跟他聊,还半开玩笑地说:“李大
爷,您看您把院子收拾利索了,能挣5个积分,换包烟抽抽都行
啊。”一来二去,李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院子收拾得干
干净净。小王当场用手机上的小程序给他把分加上了。月
底,李大爷用攒下的20个积分,去“爱心超市”换了一袋洗衣
粉和两条毛巾。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改变了李大爷。他发
现,自己的劳动真的能换来实实在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
觉得自个儿又“有用”了。从那以后,他像是变了个人,不仅
把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看到哪
儿有垃圾就顺手捡起来,谁家需要搭把手,他总是第一个到。
现在,他每个月都能攒下一百多分,成了村里的“积分大
户”,人也开朗健谈了,整天乐呵呵的。像李大爷这样的例
子,在全县还有很多。一枚小小的“爱心积分”,撬动的是乡
村的“人情味”和“精气神”。它把无形的道德风尚,转化成
了有形的价值激励,引导村民们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互帮互
助中来。目前,我们县54个行政村已经全面推开“爱心积
分”制度,参与的家庭超过了4000户。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
前八个月,全县的“爱心超市”就兑换了价值约30余万元的各
类物资。但我们觉得,比这30万物资更宝贵的,是重新点燃的
群众参与感和乡村社会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
第二个切口,是一碗“敬老食堂”的舌尖温度。“一老一
小”问题,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老年人的吃饭问
题,看似简单,实则是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的
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