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2025年中小学教育质
量提升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专题会
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剖析当前我区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与
挑战,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对下一阶段全区教育领域的重点
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强调。刚才,区教育局的同志汇
报了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整体情况,几位校长也作
了很有决心、很有见地的表态发言,*同志对具体工作进行了部
署,我都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承载
着区域发展的未来。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
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区教育事业取得
了长足进步。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新时代发展
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我区教育质
量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比如,部分学校的
办学理念仍显陈旧,教学方式方法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区域
内、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教师的专业
能力和职业热情有待提升;“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提质增效课
题,我们破解得还不够好。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区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瓶颈,也是我们今天必须集中力量攻克的堡垒。全区教
育战线的同志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
刮骨疗毒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决心,全力以赴推动*区教育再上
新台阶。
一、深耕课堂教学主阵地改革,以课堂变革的确定性应对教
育发展的不确定性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成长的“主渠
道”,更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变量”。抓教育质量,根子
在课堂。如果课堂效率提不上来,投入再多资源、配备再好设
备,也都是舍本逐末。必须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教育质量
的核心战役来打,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全方
位、深层次变革。
(一)要实现教育理念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根
本转变。现代教育的核心不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
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
彻底告别“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模式。要以新课程、新
教材的要求为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
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些地区
的改革经验表明,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模
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
能力。我们的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范式,设计更多能够引
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动手、促进学生合作的学习活动,让课
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而实现知识
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要大力推广与实践新型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与
智慧。理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要鼓励各
学校、各学科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
创新与实践。例如,可以借鉴一些职业院校在推进自主学习教
学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设立教改实验班,通过改变教法,激
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同时,要深入且持续地开展“四课”活
动,即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全体教师
上好研究课、备课组上好研讨课。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搭建起
教师间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特别是要发挥骨干教师
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浓厚的教学
研讨氛围,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此外,还要积
极拥抱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教学与数字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构
建智慧交融的课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教
学分析,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辅导,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
途径。
(三)要让“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为教学新常
态。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支撑。要引导和鼓励广
大教师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当前,尤其要聚
焦“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优化、核心素养的课堂培育路
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等关键问题,开展小切口、深层次
的课题研究。区教育局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搭建更高水平、更
广范围的教研平台,通过组织跨校联合教研、邀请区外专家指
导、建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要
推动教研活动从“走形式”向“求实效”转变,确保每一次教
研都有主题、有交流、有碰撞、有成果。当教师们都成为研究
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反思走出课堂,我们的课堂效率
和教学质量才能获得最坚实、最持久的硬支撑。
二、建强主力军队伍,以师德师能双优标准夯实立德树人根
本基础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力
量。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必须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
在突出位置,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激励为要,努力锻造
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
业化教师队伍。
(一)必须把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涵养新时代教师的高尚
师魂。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一个教师,无论业务能力多
强,一旦师德失范,对学生、对教育的损害都是不可估量的。
要坚持“师德第一”标准不动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
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方面,要划
定“红线”,保持高压态势。要持续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
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每一位教师都知敬畏、存戒惧、
守底线。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补课、体罚
或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等失范行为,必须坚
持“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要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
务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真正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制”。另一方面,要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