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区民心工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区民心工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围绕“民心工程”这个主题和大家交 流心得,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这既是一项关乎发 展大局的重要工作,更是一份承载着群众殷切期盼的民生答卷。 我们手中的每一个项目,都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 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最近,通过深入学习新修订的《党政 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一系列通报案例,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一个基层干部的角度,谈三 点不成熟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校准“政绩观”的坐标,叩问“为了谁”的初心 民心工程,顾名思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民心”。然 而,在现实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项目,轰轰烈烈地开场,最终却 成了群众避之不及的“闹心工程”。究其根源,我认为是部分干部 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忘记了“为了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前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 XX 轻轨项目,耗资巨大,最后却因 “未批先建”等问题,沦为一个烂尾的“政绩工程”,不仅让财政 蒙受巨大损失,更耽误了城市的发展机遇,寒了百姓的心。这样的 例子并非孤例。国家监委通报的案例中,有的地方在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中,竟要求主干道两侧的野草留茬高度必须控制在 10 厘米 左右,这种脱离实际、违背常识的“精细化”管理,引发了群众的 广泛质疑和舆论的集中批评。还有的地方,耗资 2.7 亿元建成的 “文化长廊”,仅仅三年后,又要花费 3 亿元进行拆除,这种“建了 再拆”的折腾,不仅是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 沉重打击。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扭曲的政绩观: 把“民生账本”当成了个人的“晋升筹码”,把群众的呼声当成 了无足轻重的背景音。他们热衷于“造景”“造势”,追求短期内 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却忽视了那些需要久久为功、润物 无声的“潜绩”。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 处分条例》已经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 从原来的违反群众纪律调整到违反政治纪律,并明确规定为从重 或加重处分的情形。这释放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错误的政绩 观,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的政治问题。因此,我认为,要让 民心工程真正赢得民心,首要的就是校准我们内心的坐标,时刻叩 问自己,我们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 谁。只有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的工作才能 找准方向,行稳致远。 二、走出“办公室”的围城,丈量“民意场”的距离 一个好的民心工程,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产 物。如果决策只是在会议室里“拍脑袋”,调研只是“坐着车子 转”,那么制定出的方案很可能就会“水土不服”。河北省 XX 市 曾以统一城市风貌为由,强制要求 1800 余家商户变更门头牌匾颜 色,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的民意征集和科学 论证,结果是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基层的执行负担,好 事最终办成了坏事。 反思这类现象,我认为它暴露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种“悬 浮”状态,一种与群众之间的无形隔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很多 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与挣扎。比如,上级 领导下来调研,我们常常会陷入“层层陪同”的模式,担心不陪同 会被认为是不重视,结果是“领导身边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