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程” 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 程”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总结前期工 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这次会议既是 一次回顾总结会,更是一次加压奋进的动员部署会。下面,我讲 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巩固衔接与乡村振 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把“三农” 工作摆在优先位置,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 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巩固脱贫成果更加有力有效。我们始终把防止返贫作为 底线任务,持续优化监测帮扶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动态预 警,确保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市上下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要求,深化协作帮扶,特别是与 XX 地区的对口协 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扎实推进,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强大 合力。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今年以来, 我们实现了 34.91 万脱贫人口的稳定务工就业,易地搬迁“零就 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脱贫群众的收入渠道更加稳定。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更具规模特色。我们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 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五个农业”,大力发展帮扶产 业、富民产业、特色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半年,全市特 色农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预计达到 XX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长 7.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特别是我们的茶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茶 叶产业带动了 22 万户茶农,户均增收 XX 元;中药材产业带动 了 21 万户种植户,户均增收 2 万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 10 万亩大关,达到 10.64 万亩,稳居全省第一,带动农户增收超过 XX 万元。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生活水平的真实 提升,是我们产业富民政策的生动体现。 三是和美乡村建设更富内涵品质。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 工程”经验,持续深化“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 动,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百千” 示范创建圆满收官,成功创建了 12个市级示范镇和 90个示范村。 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3.25%;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覆盖率超过 95%,“六乱” 整治成效显著。一批像 XX 县、XX 镇、XX 村一样的先进典型 不断涌现,他们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支部引领、群众参与、共建 共享的乡村建设新模式,为全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 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弱项。比如,一些地方的监测帮扶还不够 精准及时,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处置能力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的 链条还不够长,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联农带农机制的稳定性、紧 密性还有提升空间;乡村建设中存在“盆景”与“风景”不协调 的问题,一些地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个别干部 存在松劲歇脚、麻痹厌战的思想,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于考核 反馈的问题,我们必须照单全收、立行立改;对于自身排查出的 问题,更要主动认领、坚决整改。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 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 细各项工作。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的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 须把这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确保脱 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第一,要全力做实监测帮扶,确保“防”得准、“帮”得实。 防止返贫,关键在于一个“早”字。要继续发挥好防返贫监测预 警平台的作用,优化识别比对措施,将数据采集和线下排查紧密 结合,把功夫下在平时,及时发现并识别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 家庭,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遗漏。对于 已经识别的监测对象,要严格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 身定制帮扶措施,实行“一户一策”精准管理,确保帮扶取得实 效。特别是要持续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区的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充分 就业,让他们不仅“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能致富”。要继续 深化 XX 对口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主动对接,积极作为,争取 更多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巩固脱贫成果注入更强动力。 第二,要全力做强富民产业,夯实“稳”的基础、“增”的 后劲。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在“土特 产”上做足文章,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一是要在延伸产业链上 下功夫。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做“原料”供应商,要大力发展农产 品精深加工,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冷链、仓储、烘干等设施,推动 一产“接二连三”,提高产品附加值。像 XX 县建成全市首条果 蔬冻干生产线,就是很好的探索,把小草莓做成了大产业。我们 要鼓励更多这样的创新,让农产品“身价”倍增。二是要在健全 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