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正确践行“三观”,书写教育强县
担当
今天,能有机会和全县教育战线的同志们面对面交流,我倍
感亲切。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而在
座的每一位教职工,正是这块基石的砌筑者。刚才教育局的同志
介绍了我县教育发展的近况,有成绩更有期盼。结合中央部署和
全县教育实际,我以“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
为主题,与大家作一次深入探讨,既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
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我县教育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有机衔接的思想动员。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三观”建设的教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明确要求,督促
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
绩观、事业观。这一重要论述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思想方向。对
我们县域教育系统而言,“三观”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融
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行为准则,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
重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紧密相连。
(一)权力观,回答“教育权力为谁用”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
用”。教育领域的权力,从来不是个人私器,而是人民赋予的责
任。校长手中的办学自主权,是为了让学校办出特色、育出人才;
教师手中的教学管理权,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得到成长;招生、
采购、职称评定等岗位权力,是为了维护教育公平正义。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累
计投入教育资金 XX 亿元,新建改建学校 XX 所,新增学位 XX
个,推动 49 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完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
革。这些投入赋予我们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权力,更是沉
甸甸的责任。如果把学籍审批权当作人情交换,把教辅采购权当
作谋利工具,把评优评先权当作私人恩惠,就是对人民赋予权力
的背叛,必然会受到纪律严惩。
(二)政绩观,明确“教育政绩为谁树”的核心导向
为官之道,首在政绩观;育人之道,首重真业绩。教育的政
绩,从来不是短期的升学率排名,不是华丽的硬件设施攀比,而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轨迹,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职业收获,是群
众发自内心的教育满意度。
“十四五”期间,我县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高考本
科上线率连年提升,XX 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职教高考
本科上线率实现大幅增长;培育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XX 名,
建成名教师工作室 XX 个。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我们树立正确
政绩观的生动体现。但我们必须警惕“唯分数论”的政绩误区,
坚决反对为了短期排名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应付检查搞形象
工程等错误做法,真正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三)事业观,践行“教育事业为谁干”的初心使命
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
的事业。教育事业关乎每个家庭的未来,关乎县域发展的根基。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既是教书育人的职业选择,更是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事业担当。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了
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要打造公平优质的基
础教育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等八大体系。这为我们指
明了奋斗方向。作为县域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事业就是要让农村
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独
特光彩,让教育真正成为我县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二、锚定发展坐标,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三观”要求
树立和践行正确“三观”,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中。要紧密结合我县教育实际,把
“三观”要求融入政策执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全过程,以实
际成效回应群众期盼。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三观”建设的保障基础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既是践
行正确政绩观的直接体现,也是支持教育工作者践行“三观”的
坚强后盾。“十四五”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投入真金白银。累计投入 XX 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实施
中学改扩建、XX 实验幼儿园新建等重点项目,全县学校办学条
件得到历史性改善。通过“互联网+智慧教育”项目让农村学生
也能走进智慧课堂,用 4.2 万农村娃受益的免费午餐诠释教育温
度,我们也建成了 XX 个农村学校周转房项目,解决了 XX 名乡
村教师的住宿问题,让大家安心从教。
二是政策精准发力。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
实施意见》,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建立教师专业
发展激励机制。目前全县已培育省级以上骨干教师 XX 名,县级
学科带头人 XX 名,形成了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建设格局。
三是改革上持续深化。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组建 XX
个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扎实推进“双减”落
实落细,建设 XX 个课后服务特色社团,惠及学生 XX 万人次;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成县域智慧教育平台,共享优质课程
XX 节,让教育公平看得见、摸得着。
(二)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找准“三观”建设的实践路径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三观”的最佳检验。当前,群众对
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更加明
显。我们必须聚焦群众关切,破解发展难题,让教育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破解均衡难题,让公平底色更鲜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实施农村学校提质工程,通过城乡互助、校际联盟机制,
选派 XX 名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带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
升。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十四五”期间累计
资助学生 XX 万人次,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就像我们
XX 镇 XX 小学,通过与城区 XX 小学结对帮扶,三年间教学质
量从全镇倒数跃升至前三,这就是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破解质量瓶颈,让育人成效更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在德育上,打造红色文化进校园特色品
牌,建设 XX 个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在智育上,深化课堂教学改
革,推广高效生本课题;在体育美育上,开展校园足球联赛、艺
术节等活动,我县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艺术比赛中获奖 XX 项;
在劳动教育上,建设 XX 个劳动实践基地,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