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镇关于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情
况的报告
根据上级关于深化作风建设、整治形式主义,特别是针对公
文制发领域“抄袭拼凑”“照搬照抄”等突出问题的系列部署要
求,我镇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于 2025 年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在全
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本次
工作旨在从思想根源上剖析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查找症结,从责任
落实上弥补短板,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杜绝公文抄袭现象,全
面提升公文质量与工作效能。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为确保本次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我镇坚持高位推动、周
密部署、全面覆盖、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一)安排部署情况
镇党委、政府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
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作风建设举措来抓。一是迅速成立领导
小组。成立由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
办公室(中心)、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
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二是周密制定实
施方案。镇党政办公室牵头制定了《XX 镇关于开展公文抄袭问
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方案》,明确了自查的指导思想、范围
内容、方法步骤、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确保自查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三是深入开展动员部署。于 9 月 26 日组织召开全镇
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
动员和部署。会议强调,公文质量不仅是文字能力的体现,更是政
治站位、工作作风和责任担当的综合反映,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
深刻认识公文抄袭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切实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
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自查总体情况
本次自查范围覆盖镇属各办公室(中心)、各村(社区)自 2024
年 1 月 1 日以来制发或向上级报送的各类正式公文,包括但不限
于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实施方案、请示批复、调研报告、信息
简报以及各类自查报告、整改方案等。自查工作采取单位自查与
镇级复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单位自查阶段,各单位组织文件起草人、审核人对照《方
案》要求,对经手的全部文件进行“回头看”,重点排查是否存在
原文照搬上级文件、大篇幅抄用网络范文、简单套用其他单位材
料、数据与事实不符等问题。在镇级复核阶段,专项整治工作领
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随机抽查了各单位上报的重点文件
共计 320 余份,并利用技术手段,将其与网络公开信息、过往文件
库中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力求排查无死角、全覆盖。
(三)主要结论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全面自查与重点复核,我镇未发现主观恶
意、情节严重的公文抄袭或剽窃问题。全镇公文制发工作总体上
能够做到符合规范、内容真实、切合实际。这表明,近年来我镇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公文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本
次深入排查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倾向性的问题,尤其是
在体制机制和责任落实层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和改进空间。这些
问题虽未构成明显的“抄袭”,但却为“抄袭拼凑”现象的滋生
提供了土壤,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并着力解决的“亚健康”状态。
二、存在问题
自查发现,我镇公文质量管理虽然守住了“不抄袭”的底线,
但距离“高质量”的目标尚有差距。问题表象的背后,是体制机
制和责任落实方面存在的深层症结。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形
式主义顽疾极易反弹,公文抄袭的风险依然存在。
(一)责任传导机制存在“压力递减”现象,末端落实尚有温
差
上级单位对公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镇党委、政府层面也
反复强调、常抓不懈,但在责任传导的链条上,存在着“上游热、
中游温、下游冷”的“压力递减”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责任
意识层层衰减。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重要文稿亲自把关,要
求严格。但这种压力传导至各办公室(中心)负责人和具体承办人
时,强度有所减弱。部分中层干部满足于“传达了、布置了”,对
文稿质量的把关有时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未能真正履行好“第一
把关人”的职责。而个别年轻干部或业务骨干,由于日常事务性
工作繁重,或认为公文写作是“软任务”,存在应付心态,责任心不
强。二是问责机制未能有效激活。尽管有公文审核的相关制度,
但对于质量不高、存在“擦边球”式模仿或套用现象的文稿,多
以退回修改了事,缺乏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未与干部年度考核、评
优评先等硬性指标挂钩,导致“写好写坏一个样”的错误认知在
一定范围内存在,问责的“牙齿”未能真正咬合。这种权责不对
等、监管机制乏力的状况,是乡镇治理中的普遍性难题直接影响
了公文责任的末端落实。
(二)审核把关体系存在“重形轻实”倾向,深度校核能力不
足
我镇已初步建立起“起草人—科室负责人—办公室—分管领
导”的公文审核流程。但在实际运行中,审核的重心更多地偏向
于形式规范,而对内容的深度、精度和效度把关不足。一是审核
标准侧重于“不出错”。办公室作为公文流转的“总闸门”,其审
核重点往往集中在格式是否标准、文字是否通顺、提法是否符合
上级口径等方面,以确保文件在形式上“无懈可击”。然而,对于文
件中提出的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内容是
否真正结合了我镇实际、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等实质性内容,缺
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校核与推敲。二是审核手段较为单
一。当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