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一园三中心”发
力推动我市羊毛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强化 XX 羊毛绒品牌建设,推动我市羊毛绒产业实现高质
量发展,4 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王志强带领市政协经济委部分
委员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相关部
门负责人,先后赴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靖边县、子洲县,
就羊毛绒生产、加工、羊子养殖等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
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
XX 市是我国羊毛防寒服主要生产基地,盛产“XX 白”优
质羊绒原料。羊毛防寒服和绒纺作为 XX 市羊毛绒产业的两大分
支,在解决居民就业、提高城市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羊毛防寒服产业有一定产业基础
上世纪 80 代初,XX 成功研制出以羊毛絮片为填充物的防
寒服,创出了闻名全国的“四九”羊毛防寒服品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羊老大、羊中王、七只羊等一批民营企业经过艰辛努
力迅速成长起来,使羊毛防寒服产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市已成为
我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生产基地。
全市现有防寒服加工企业 300 多户,规模以上企业 21 家,
主要分布在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米脂县、子洲县、靖边县,
从业人员 3 万多人。我市羊毛防寒服年产 1600 多万件,产值近
XX 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全国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市场份
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 75%以上。XX 羊毛防寒服先后取得国家专
利 26 项,中国驰名商标 3 件,中国著名商标 1 件,陕西省著名
商标 11 件,陕西省名牌产品 4 件,行业协会注册集体商标 1 件,
区域品牌 1 个。2013 年,XX 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
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为我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和品牌集
聚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 4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纺织行业标准羊毛絮片服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质量标准体
系。
(二)绒纺产业原料资源丰富
我市是全国非牧区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山羊绒年产量近
1500 吨,占全省的 90%、全国的 9.6%。我市山羊绒具有纤维细
长、绒色洁白、手感柔软等特点,平均细度 15.42um,长度 35
毫米,适合加工各类高级绒毛制品,被誉为“纤维宝石”和“软
黄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两户规模以上企业,分别
为靖边县鼎宏羊绒和陕西通海绒业。其中,靖边鼎宏羊绒以羊绒
收储、无毛绒生产为主,创有“戎波尔”品牌;陕西通海绒业现
拥有多条羊绒面料、羊绒围巾生产线,已实现量产,并创有“陕
绒”和“塞北牧羊人”品牌。另有河北红太集团,为我市引进的
从饲草加工、羊子饲养、羊绒加工、成衣制作到终端销售为一体
的国内知名羊绒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子洲县建有应马安超细绒山
羊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 12 万只。
二、存在问题
(一)品牌散小杂,合力不足。我市虽然是国内羊毛绒服装
主要产销地,形成了一批较有名的服装品牌,但与鄂尔多斯市相
比,我市企业大多规模小,品牌杂,缺乏龙头品牌带动,品牌影
响力局限在 XX 市或陕西省内,品牌主导效应没有充分形成,竞
争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很少以“XX”的整体形
象出现,区域品牌形象宣传和塑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难以充分
发挥。
(二)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羊毛绒产业作为实现转型升级
的重要接续性产业,缺乏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交易中心、研发
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受限。一是园区入园率
低。榆阳轻纺产业园一期已于 20XX 年 6 月建成,但因离市区较
远,企业用工难,入园率较低。原入驻 8 家企业,现在仅剩 3 家,
影响了 XX 羊毛绒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销售渠道狭小。由于尚
未建立一个具有规模的交易中心,大多数企业实行自产自销的经
营模式,缺乏外来的客户资源,企业招商困难重重。没有客户资
源的企业,为了生存只能自找销售渠道,资金投入大,库存压力
大。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我市羊毛绒服装以内穿为主,产品结构
单一、同质化严重,面料和式样的时尚性不足,缺乏四季产品,
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学研”环节脱钩,科研
成果转化难度大,未能充分利用陕西省纺织科技、人才优势,
很难占领高端市场。
(三)产业链条不完整。一是羊毛防寒服企业大多以羊毛絮
片防寒服加工为主,缺少初加工企业和面辅料企业,用于制作羊
毛防寒服的羊毛絮片和面辅料要从外地购进,生产周期长,运输
成本高。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配套服务不足,产业链中加工、贸
易等核心环节严重缺失。二是绒纺产业分梳能力不足,染色、织
造和成衣等环节严重缺失,羊绒主要以原料形式卖给周边的内蒙
古鄂尔多斯、宁夏中银绒业及“清河羊绒”等生产企业,赚取微
薄利润,资源优势没有就地转化,缺乏挖掘优质羊绒原料最大价
值的能力。三是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改良进展缓慢、养殖效益较低,
养殖户出于收益考量,重视产绒量忽视绒质量,导致羊绒细度逐
渐变粗。
(四)企业协作水平较低、智能化运用不够。企业之间缺乏
协同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分
工协作机制,部分协作订单受工厂放假、淡旺季影响较大,工期
不稳定,行业协作效率整体偏低,对中小企业带动作用有限。企
业装备老旧、自动化水平低,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够,大数据、云
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不够深入,产业整
体数字化水平偏低,极大限制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的
汇集与传递。信息共享、协同创新的解决方案紧缺,在细分领域、
高精尖领域,绝大多数企业数字化水平不足,能为中高端产品配
套的能力不足。
(五)服务保障亟待加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一是政策支
持有待加强。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羊毛绒产业发展,
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出台。信用担保体系不完
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受疫情影响,
羊毛绒企业订货会无法召开,产品积压严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流动贷款需求量大,利息支出数额大。二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
缺乏长远规划。多数企业在外部环境、营销市场出现变化时,不
是直面困难,积极主动开拓市场,下大力气开发产品,而是收缩
战线,维持现状,依赖政府,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管理水平低,
问题研究不清,成本核实不细,生产数据不实,生产骨干人员流
动性大,技术人员缺少激励措施,生产工人缺乏社会保障,行业
内部恶性竞争,缺乏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理念。
三、对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