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XX 市新时代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报
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了解我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找准问
题、明确方向,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
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近期,我们围绕全市审计干部
队伍结构、能力素质、培养成长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
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主要成效
截至 2025 年 9 月,我市审计系统在编在岗干部共计 280 名。
近年来,市审计局党组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
统领,聚焦主责主业,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干部队伍
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服
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布局趋于合理
全市审计干部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背景等方面呈
现出良好态势,为审计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年龄结构合理,干部梯队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审计干部
平均年龄为 42 岁,队伍整体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其中,35 岁及以
下干部 70 人,占 25%;36 至 45 岁干部 112 人,占 40%;46 至 55 岁
干部 84 人,占 30%;55 岁以上干部 14 人,占 5%。这形成了一个以
中青年骨干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既有经验丰富、
担当重任的业务专家,也有一批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青年才俊,
为审计工作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二是学历层次较高,知识基础扎实。队伍的高学历特征日益
凸显。全市审计干部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干部达 59 人,占总
数的 21%;拥有本科学位的干部 210 人,占 75%。高学历人才的不
断加入,显著提升了审计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学习研究能力,为应对
复杂审计业务挑战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是职称结构改善,专业能力稳步提升。我市高度重视审计
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工作。目前,具有审计、会计、工程等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共 196 人,占总人数的 70%。其
中,高级职称为 15%,中级职称为 55%。这与部分先进地区提出的
“到 2025 年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到 60%以上”
的目标相比,已达到并略有超出,标志着我市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
平迈上了新台阶。
(二)履职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成效显著
一是政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始终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
统一领导,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始终围
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干部队伍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能够自觉将审计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
局中谋划和推进。
二是核心业务能力持续提升。聚焦财政资金审计、重大项目
审计、民生政策落实审计等主责主业,审计干部在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提出建议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以
审代训”和实战锻炼,一批业务骨干在大型审计项目中发挥了关
键作用。
三是数字化审计能力初步具备。我市积极顺应审计信息化发
展趋势,加大对数字化审计的投入和培训力度。在 2024 至 2025
年期间,全市累计投入约 1500 万元用于“金审工程”四期建设,上
线了财政数据分析平台、投资项目管理监督系统等 3 个核心数字
化审计子系统。目前,全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中,通过审计署
计算机中级考试的比例已达到 45%,较去年提升了 10 个百分点,
数字化审计思维和应用能力正在逐步形成。
二、当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新时代审计
工作“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总要求,我市审计干
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才布局亟待优化
一是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
展,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悉金融、信息技术、自然资源、生态
环保等特定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市审计
队伍中,具备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工程与审计等多重专业背景
的“双栖”人才占比仅约 18%,难以完全适应大数据环境下跨领
域、跨行业、跨层级的审计任务需求。这与一些先进地区提出
的“第一学历为经济类、工程类、计算机类等与审计工作密切相
关的专业干部占比达到 75%”的目标仍有差距。
二是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育不足。尽管数字化审计平台已初步
搭建,但能够熟练运用平台开展数据建模、进行深度数据挖掘与
关联分析的专业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据统计,我市审计系统
中,能够独立承担复杂数据分析任务的审计人员不足 30%。许多
审计干部的信息化技能仍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对高级数据分析
工具的使用意愿和能力都有待提高,这制约了科技强审战略的深
入实施。
(二)能力素质短板日益凸显,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宏观分析和研究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审计干部习惯于
“就账论账、就事论事”,满足于发现具体业务问题,但从宏观层
面、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
力不足。审计报告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从“治已病”向“防
未病”延伸的参谋助手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二是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有所欠缺。在审计实践中,一些干
部仍然存在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