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工作调度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晚上,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工作调度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工作面临的新
形势、新挑战,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查找问题短板,压
实各方责任,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
实。刚才,相关单位汇报了问题整改和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了
当日督查发现的具体问题,讲得都很好,点出了要害,也提出
了措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必须抓紧抓好的“一号工
程”。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不是一时之举,而是
一场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持久战。脱贫摘帽不是终
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现在已是2025年10月下
旬,距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决战决胜
的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容不得半点松懈和迟
疑。必须以“问题全部清零处理”为标准,以迎接考核评估为
契机,全力以赴,确保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下
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历史性成就,清醒认识严峻复杂的新形势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市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累计实现575户1398名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78%降至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
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
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坚
实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已转向防止返
贫和促进发展。过去未脱贫的7户21人“硬骨头”虽然已经全部
清零但发展基础依然脆弱。从近期督查和各镇、各部门的汇报
情况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返贫致贫风
险依然存在。部分脱贫户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抵御风险能力
较弱,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返贫的概率较高。当前,全
市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还有一定
数量,对他们的监测和帮扶措施是否精准、及时、有效,直接
关系到巩固工作的成败。二是产业带动能力有待加强。部分扶
持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一些
特色种养业项目,在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
板,“旅游+特色经济”的融合深度不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
强,与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尚未完全形成。三是政策落实存在“温差”。一些惠民政策在
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存在衰减现象,个别干部存在松劲歇脚、麻
痹厌战的思想,工作标准有所降低。比如,在人居环境整治、
档案资料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细节不实、
不精、不细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却直接影响工作成
色和群众的获得感。四是内生动力激发不足。少数脱贫群
众“等靠要”思想还未彻底根除,主动发展的意愿和能力不
足。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力度还需加大,如何有效激发
群众依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动性,是我们必须持续破
解的课题。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原因,反映出
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全市上下必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
叶知秋的敏锐,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
更周全一些,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二、聚焦核心关键任务,精准发力提升巩固拓展的质量成色
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场硬仗,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坚。下一
步,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务求实效。
第一,织密织牢动态监测帮扶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
贫的底线。防止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必须把
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作为一道“防火墙”,做到早发现、早干
预、早帮扶。一要提升监测的精准度。要依托防止返贫监测和
帮扶机制,综合运用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数据
比对等多种方式,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
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进行常
态化监测。各镇、各相关部门要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民政、医
保、教育、住建等部门信息共享,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分析,把
有返贫风险的家庭及时识别出来,确保应纳尽纳、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二要加快帮扶的响应速度。一旦识别出监测对
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帮扶程序。要坚持“一户一
策”,为每一户监测对象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属于产业发展能
力弱的,要及时跟上产业和就业帮扶;属于因病负担重的,要
确保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精准落地;属于缺技术、缺劳动力
的,要通过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进行兜底。市级包联
领导和驻村工作队要第一时间上门核实情况、研究对策,确保
帮扶措施在“黄金时间”内发挥作用。三要增强帮扶的实效
性。帮扶不能只停留在送钱送物上,更要注重增强其自我发展
能力。要注重分类施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重点在产业、就
业上想办法,扶持其发展庭院经济、参与旅游服务,实现稳定
增收。对于弱劳力、半劳力的,要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方
式,让其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报酬。对于无劳动能力
的,要及时足额落实好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性社
会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第二,做大做强可持续的富民产业,夯实稳定增收和长远发
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