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 分析当前我区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部署下 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加压奋进,全力开创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刚才,相关部 门和街道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总结了成绩,也指出了 问题,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很有针对性。下面,我讲三点 意见。 一、提升战略认知,在把握大势中确立创新创业的核心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 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当前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区 域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业活力的竞争。 一个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和未来的高 度。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优化创新创业生 态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首先,这是贯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 报告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必 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划 总结数据,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从 2020 年的 2.4%提 升至 2024 年的 2.6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60%,这充分说明 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也多 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地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市委、 市政府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 交额、研发投入占比等创新相关指标的权重逐年加大。面对这一 宏观大势,任何的迟疑和懈怠,都可能导致我们在新一轮的区域 竞争中错失先机、陷入被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政治 自觉和行动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 来,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一场必须 打赢的攻坚战。 其次,这是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统产业占比依然偏高、 新兴产业支撑略显不足、发展新动能培育亟待加强的结构性矛盾 依然存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放眼国内外, 无论是 XX 等发达经济体,还是国内的 XX、XX 等先进地区, 其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无不源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活跃的创业 氛围。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德国经济在经历了短暂波动后, 于 2025 年第二季度实现了 0.3%的环比增长,其背后正是大量创 新型初创企业的稳步涌现和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反观我区, 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超过 8000 家,同比增长了 9.2%,但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仅为 13.5%,低于全市 18%的平均 水平。这组数据警示我们,量的增长固然可喜,但质的提升更为 关键。必须通过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和培育更多掌握 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为我区 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最后,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要。创新 创业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它能够创造更 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为青年人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它能够催生 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例如,智慧医疗、在线教育、共 享出行等,都是创新创业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同时,一个充满 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开放包容、昂扬向上的 城市。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增强区域认同感、凝聚力和吸引 力的宝贵财富。因此,抓创新创业,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更是 抓民生、抓希望。必须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作为“一把手”工程, 摆在案头、放在心头、抓在手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 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 绘到底。 二、坚持问题导向,在精准施策中破解创新创业的瓶颈制约 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创新创业生态中存在 的短板和弱项。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才能找准症 结、靶向发力,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我区创新创业 生态主要面临“三个不足、一个不畅”的挑战。 一是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不足。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 区虽然拥有几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顶尖领军人才、高水平 创新团队依然是稀缺资源。在与 XX、XX 等周边区域的“抢人 大战”中,我区在政策力度、生活配套、事业平台等方面还缺乏 独特的比较优势。数据显示,去年我区引进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 才数量,仅占全市总量的 5.6%,与我区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 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同样匮乏,目前我区尚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也相对偏少,导致 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受到限制。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科技成果只有从“书架”走向 “货架”,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区高校院所每年产出 大量科研成果,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较为普遍,本地转 化率不足 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不够健全,高校院所的科研方向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 度的脱节;另一方面是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缺 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金融的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概 念验证、中试熟化、知识产权运营等关键环节存在“断点”和 “堵点”。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有潜力的项目“走不出实验室”,或 者“烂在了转化路上”。 三是金融支持实体赋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尤其是科技型企 业的成长,天然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离不开资 本的“耐心陪伴”。当前我区金融服务体系仍以传统的间接融资 为主,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相对滞后。全区 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不足 XX 亿元,与 XX 等先进城区动 辄百亿的规模相比,差距明显。这导致许多处于种子期、初创 期的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同时,金融产品和服 务的创新性不够,针对轻资产、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覆盖面不广、审批流程复杂,难以有效满足 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人民银行 2025 年 4 月的金融统计数据, 虽然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平稳,但如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滴灌 至科创领域,仍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四是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循环不畅。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应 该是要素齐全、循环通畅、自我生长的。我区目前虽然在政策、 空间、服务等方面都下了一些功夫,但各要素之间尚未形成高效 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