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2 日广东省湛江市遴选笔试真题
及解析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40分)
材料:《大学》第一章有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人认为“止”是
一种理想境界,更是一种底线要求。
问题:根据这句话,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对“止”的理解,
1000 字。
《大学》开篇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揭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逻辑链条。“止”既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不可逾越的
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守从政道德,才能冷静处世。深刻理
解“止”的双重内涵,有助于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既保持战略定力,
有利于坚守发展红线,又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知
止而后有定”,只有知道目标所在,才能志向坚定。我们的目标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个别地方热衷于大拆大建,沉迷于
形象工程,轰轰烈烈的剪彩换来的却是“烂尾”。贻害无穷,说
到底,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还是因为权力观、地位
观和利益观不正确,只要知道目标所在,才能有所“止”,方能
守护群众利益,静心谋划长远。对湛江而言,只有“止于至善”,
才能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唯有“知止不殆”,方能严守安全、
生态、民生底线。
一要锚定战略定位之“止”,明确城市发展坐标系。聚焦“三
化三大”发展路径,以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等
千亿级项目为“止境”,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产
业园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湛江湾实验室建设。
二要恪守生态保护之“止”,筑牢绿色发展底线。要严守红
树林生态红线,实施“退塘还林”三年行动,坚持养殖塘生态修
复,继续完善红树林碳中和交易示范区建设。建立“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徐闻菠萝海等生态区实行项目准入负
面清单,确保生态空间占比率。
三要夯实民生保障之“止”,完善公共服务基线。要坚持实
施"教育强基"工程,强化中小学建改扩建,推进“县管校聘”改
革,大力推行教师轮岗工作制度。推进“15 分钟健康服务圈”
建设,加强医疗资源均等化建设,实现县域胸痛中心全覆盖,提
升基层就诊率。
四要明晰治理边界之“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
政务服务“权力止界清单”,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领域推行“否
决事项层级审批制度”,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
整合 12345 热线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群众诉求 3 小时响应。
五要传承文化根脉之“止”,守护精神家园内核。划定雷州
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推动
雷剧、醒狮、人龙舞等非遗项目进景区,打造金沙湾滨海文旅
走廊,深度实施“老城记忆”工程,修缮历史建筑遗址旧址,开
发特色影视文旅路线,推动文旅产业向深发展。
第二题:材料分析题(60分)
材料:H 市是制造强市,去调研 H 市后,专家发现当地存
在这样一些问题:没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跟风,产业规模小,产
业链不畅通、产业链低端、科技创新存在问题,人才政策、内卷
式竞争、资金等问题。
第 1 段:在一些城市,有些地方政府脱离自身实际,盲目倾
向新兴产业招商引资。传统产业价值链低端,融资难。第 2 段:
新兴产业的问题,路径规划不系统,传统产业融资难,创新不足,
产业未集群发展。第 3 段:高新技术产业低端化最后一段,创新
同质化,写了各地政府的吸引人才政策同质化,创新创业团队在
各地政府参加创业项目,得到扶持资金,但是项目同质化严重,
造成资源浪费。建议改善软环境。第 4 段:产业链、产业平台不
强。第 5 段:人才政策同质化,没有提升软环境。
问题: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存在
诸多问题,请结合工作实际剖析原因,提出对策,2000 字左右,
措施有可操作性。
破产业升级之困 走湛江特色创新之路
从低空经济的“场景革命”到传统鞋业的“数字蝶变”,从
海洋材料的实验室突破到地理标志的数据赋能,每一步都是对
“向海图强”最铿锵的诠释。然而,传统产业转型步履维艰、新
兴产业同质化内卷、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如同暗礁阻碍航程。
产业航船欲破浪前行,既需看清脚下暗礁,更需校准远方灯塔,
唯有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攻破产业转型痛点、避免同质创新、优
化软硬环境、构建人才梯队一体推进,方能将红土地的厚重与碧
海蓝天的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