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问题及对策探析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问题及 对策探析报告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 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 新。”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 应用日益广泛,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深刻变革。高校思政课作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思想引导的责任。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是实现高校思 政课智能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 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顺势而为、守 正创新,在把握技术红利的同时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 高校思政课的赋能潜能,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变革创新。 自人工智能面世以来,学术界便意识到其在教育领域可能产 生的深远影响,并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xx 聚 焦整个教育领域,从核心价值、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等维度分析 了人工智能对教学评价的影响;xx 从批判主义视角分析了人工 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挑战和未来发展。相较于从整个教 育领域进行探究,还有一些学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视角, 研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其产生的影响:xx 从主体、客体、 介体以及环体等多个要素出发深入探索了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 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xx 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风险挑战和实践路径;xx 深入 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困境与路径。 综上可见,当前学者对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展开 了深入探索,但有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仍处在初步 探索期,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扩展。鉴于此,本文拟从价值、问题 和对策三个维度就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作进一步深入探究, 以促进人工智能和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耦合和创新发展。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一)寓“智”于教:个性化供给学习资源,可以实现高校 思政课精准施教 教育资源关系到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否永葆新鲜度和吸引力, 是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因素。内容精准是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 政课精准施教的核心部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高校思政 课教师能够定制契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材、视频、练习题等学 习资源,确保思政课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个性化教学” 理念。 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对大数据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 识别学生需求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在小数据世界中,相关 关系是有用的,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相关关系大放异彩。”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所采集的行为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构 建主体行为数据与思想动态之间的预测性联系,进而精确描绘信 息主体的特征轮廓,构建基于信息的综合性对象模型,这一过程 有助于深入挖掘教育对象的深层次需求,实现对主体需求的精准 识别。 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有 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策略和方式进行调整。比如通过数据 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推荐与学生相符的最佳学习顺序与难度 梯度,这样不仅避免了“一刀切”式教学模式,而且保证了学生对 知识的逐步掌握,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寓“智”于评:智慧化评价教学成果,可以完善高校 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依托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大数据、算法等技术优势,高校思 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多源信息,构建智慧化的评 价模型,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的精准、科学评估。一方面, 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画像”进行学情诊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提供可量化的指标。数据画像基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海 量数据,构建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模型。这个模型为高校思政 课教学评价提供了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高校 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并为完善教学策 略、优化教学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以常态化数据监测的方式实现过程式教 学评估,增强思政课教学评估的动态性与科学性。过程式教学评 价,就是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地观察,并对教学效果 进行及时地反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感知技术、识别技术和语 义分析技术,综合监测与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帮助思政课 教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评价动态性与实时性。 同时过程式评价方式需要学生经常对学习进展进行反思和学习 策略调整,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 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寓“智”于人:人机优势互补,可以促进思政课上师 生的合作与交流 人工智能虽然能为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但 是思政课教师有着深厚的教学经验和情感交流能力,这是人工智 能无法替代的。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独特优势,积极探 索和实现人机优势互补,提高教育实效。 一方面,人工智能用其强大的信息共享能力与对话交互能力, 弥补思政课教师“不在场”的缺陷。以人工智能为支撑,高校思政 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学生通过网 络平台可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教师平等交流,突破了传统教 学的权威壁垒,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以其深厚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情感交流 能力弥补人工智能在情感互动方面的缺陷。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能针对学生特点与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 策略并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这种经验是人工智能难以通过算法 和数据分析来复制的。人工智能虽能模拟人的一些情感表达,却 不能真正代替人的情感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眼神,语气 以及肢体语言上与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系,这是人工智能技术 难以替代的。 (四)寓“智”于景:智能化的教学场景,可以拓展高校思 政课教学的新场域 场景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得以进行的重要空间。人工智能依托 “AR(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 术)等技术构建了虚实共生的智能教学场景”,打破了传统思政 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限制,使教学环境更加多元化、智能化,显 著改善了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不听课”“手机不离 手”等问题。 一是营造虚实结合的历史场景。虚拟现实技术(AR)能够 通过创建逼真的三维场景,使学生能够“穿越”到历史事件发生的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