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 XX 市蒿草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夏秋季节蒿草等致敏植物失控性生长,导致空气
中花粉浓度急剧升高,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季节性过敏疾病患者
数量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市民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乃至城市人
才战略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省会城市 2025 年最新监测数
据,秋季蒿草花粉浓度峰值已突破 2000 粒/千平方毫米,远超极高
浓度标准,我市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雷暴哮喘”等急性
群体性过敏事件的发生,为我市医疗应急体系敲响了警钟。为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亟需借鉴 XX 自治
区等地的成功经验,对我市蒿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化、长效
化治理。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我市蒿草泛滥及花粉致敏问题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市在应对蒿草问题上,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亟待破解。
一是蒿草滋生范围广,花粉浓度持续爆表。我市城乡结合部、
待建工地、闲置土地、道路两侧、河道岸坡等区域均成为蒿草滋
生的“重灾区”。这些植物生命力强、繁殖速度快,短期内即可形
成优势种群。根据省内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花粉监测报告,受气
候变化影响,今年秋季花粉过敏高发期较往年延后 5 至 7 天,且蒿
草花粉峰值浓度创下历史新高。据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初步监测,
我市花粉浓度在 8 至 10 月期间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对市民健
康构成直接威胁。
二是过敏患者基数大,公共卫生压力剧增。据国家流行病学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成人过敏性鼻炎发病率高达 10%至
30%,儿童更是达到 40%。以此估算,我市过敏性疾病患者群体规
模庞大,或已达数十万之众。每年夏秋季节,各级医院门诊量激增,
大量患者饱受鼻塞、流涕、眼痒、咳嗽、憋气之苦,严重者生活、
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有条件的市民甚至选择“候鸟式”
迁徙以躲避花粉季,这不仅影响了家庭的稳定,也对本市“留住人
才、引进人才”战略的实施构成潜在障碍。去年 9 月因雷暴天气
诱发的“雷暴哮喘”事件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当晚就诊相关患者
达 200 余人次,充分暴露了极端条件下我市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
冲击压力。
三是治理模式粗放,缺乏系统性长效机制。目前,我市对蒿草
的治理多停留在群众自发清理、单位被动响应的层面,如近期发
布的《关于清除蒿草、共建宜居环境的倡议书》虽能调动部分积
极性,但总体呈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特征。治
理手段以简单的人工拔除或割草机修剪为主,缺乏全市统一的科
学规划和专业指导。尤其是在蒿草开花期进行修剪,反而可能加
速花粉的扩散,治标不治本。现有治理模式未能形成覆盖全域、
贯穿全年的闭环管理,导致蒿草“年年除、年年生”,治理成效难
以巩固。
四是医疗资源配置不足,防治体系存在短板。首先,基础数据
缺失。我市至今未能开展一次全面的花粉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调
查,对患者确切人数、过敏原种类、发病规律等关键信息底数不
清。其次,专科建设滞后。据了解,全国变态反应专科医生数量严
重不足,我市同样面临专科医师稀缺、多数医院未设立独立变态
反应(过敏)科室的窘境,基层医疗机构更是缺乏相应的诊断和治
疗能力。这导致大量患者无法得到规范化诊疗,延误病情,甚至由
鼻炎发展为哮喘。
二、XX自治区蒿草治理先进经验借鉴
与我市地理气候条件相似的 XX 自治区,近年来在蒿草治理
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系统化的“组合拳”模式值得我市深入
学习和借鉴。
一是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形成治理合力。XX 自治区多个盟
市将蒿草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
小组,城市管理、林业草原、卫生健康、农牧等部门协同作战。
通过制定详细的年度治理方案,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区县、街道
乃至社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组织保障
体系,确保了治理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二是科学施策,采用“人机结合、网格推进”模式。在具体
操作上,XX 自治区普遍采取“区域负责、分片作业、定点清理”
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对于大面积、地势平坦的区域,动用大型机
械从根部彻底铲除;对于绿化带、墙角等机械难以进入的角落,则
组织专业队伍或志愿者进行精细化人工拔除。所有清除的蒿草都
做到及时清运、密闭处理,最大程度减少二次污染和草籽扩散,实
现了高效、彻底的物理清除。
三是全民参与,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治理效能。XX 自治区在
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队伍参与“清蒿战役”的同时,部分地区
还创新性地推出了市场化激励措施。如某市宣布对居民上交的蒿
草按每公斤 1 元的价格进行奖励,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