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 XX 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在现代经济发
展中,旅游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广泛地涉及娱乐、餐
饮、交通、文化、工业、农业、商贸、建筑等产业,成为一种综
合性的经济形态”。X 月 X 日至 X 月 X 日,由 XX 组成考察学习
组,赴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湛江军事文化博览园、湛江市徐
闻县南极村、海南福山咖啡园、海口骑楼老街、中国(海南)南海
博物馆等考察点,对生态保护与旅游融合、军事文化与红色旅游、
特色民宿与海洋资源、农旅一体化、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海洋文
化展示等先进经验做法,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学习。这些地区在
打造全域旅游中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给
我留下了深刻影响和思考。通过考察学习,使我开阔了视野、更
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现将考察学习情
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考察地区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民
族风情浓郁、高品质景点众多、旅游市场运营成熟,旅游业发展
创造了许多经典范本。近年来,这些地区以深化全域旅游加快推
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体感觉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特点:
一是全时间产品开发。考察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将旅游
时节划分为全季节、全月份、全天候,有效收窄景区淡旺季差异。
湛江地区依托红树林生态资源和海洋气候,打造四季宜人的生态
观光产品;海南利用热带气候优势,开发全年无休的农旅体验项
目。各地均建立新型旅游产品研发队伍,全面收集旅游流量、流
向等数据,深入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
产品开发,对处于衰退期的旅游产品予以淘汰,保持产品体系的
新鲜度和吸引力。
二是全空间协调布局。这些地区以国际旅游中心城市补短板
强弱项,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旅游城市。湛江以红树林生态保护为
核心,串联沿海多个景点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带;海南以海口、XX
为核心,联动周边县域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全省
线路联动增强旅游业抗风险能力,把景点串联起来进行联动发展,
以全域旅游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线线交织形成景区的“面”状
分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
三是全过程服务提升。考察地区均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
入,增加“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推进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改
造升级。海口骑楼老街通过智慧导览系统、游客服务中心升级改
造,提升服务品质。湛江军事文化博览园完善军事主题解说系统
和互动体验设施。各地以景区提质扩容为抓手,加快推进高等级
景区创建,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是全产业链条延伸。这些地区注重培育本土旅游企业,提
供承载地方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引导产业链向乡村延伸。福山咖
啡园以“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依托热
带特色农产品优势,实现产业链条“本土化”,推动一二三产融
合发展。徐闻南极村通过珊瑚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现
旅游产业链向乡村深度延伸。
二、经验启示
考察之行,我们真学真看、深入思考,在考察中拓展了思维,
在比较中找到了差距,在思考中深化了认识,深感不虚此行,深
受教育启发。
第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动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拥有 6000 多亩土地,其中 3000 多亩为红
树林,是我国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的红树林保护区之一。该地
区采用 GIS+无人机+高分卫星影像等智慧监管技术,对红树林资
源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建立生态容量限制机制,科学控制游
客数量,避免生态退化。2024 年数据显示,该区域通过生态保
护和修复,红树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周边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为
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地将红树林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红树林保护带动了生蚝养殖业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生
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种做法启示我们,高原地区县城在
发展全域旅游时,必须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体系,划定生态保护
红线,确保旅游开发不超越生态承载能力。
第二,文化深度挖掘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源泉。海口骑楼老
街作为海南历史文化地标,拥有 1093 处历史建筑,2024 年接待
游客量达 1093 万人次。街区保护与活化坚持“修旧如旧”原则,
对 331 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开发多个文化展示馆。深入挖
掘南洋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引入老字号、非遗、文创等
本土文化业态 130 余家,近三年整体商业营收达 XX 亿元。老街
将静态的建筑保护与动态的业态活化相结合,打造“活态博物
馆”,成为热门文旅地标。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2025 年五一假
期接待游客 3.5 万人次,通过举办“做一回南海渔民”等体验活
动,深入挖掘南海文化资源,展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这种
文化深度挖掘的做法启示我们,高原地区县城拥有独特的藏族、
羌族等民族文化,必须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通过深度挖
掘、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第三,产业融合创新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福山咖
啡园农旅一体化项目采用“景区+园区”模式,2024 年试营业期
间接待游客 74.5 万人次,2025 年春节黄金周创下 19.8 万人次接
待量,同比增长 35%,旅游综合收入近 9000 万元。该项目以“咖
啡+”为核心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从单纯“卖咖啡”向“卖文
化”“卖体验”“聚产业”转型,带动福山全域形成农文旅协同发
展格局,休闲农业主体营业收入和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双双破亿。
徐闻南极村珊瑚特色民宿集群利用珊瑚石建造“会呼吸的房子”,
形成独特建筑风格,2024 年角尾乡接待游客超 40 万人次,旅游
收入突破 4000 万元。民宿业发展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形
成“民宿+”产业链。这种产业融合模式启示我们,高原地区县
城应立足高原特色农业、畜牧业资源,推动农业、牧业与旅游
深度融合,打造“农牧旅”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产业增值。
第四,特色品牌塑造是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关键。湛江军
事文化博览园作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2024 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海上军舰演绎秀吸引超 20 万人次。园区以军事文化
为主题,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通过军事装备展示、
军事体验项目、红色文化讲解等方式,形成独特品牌形象。徐闻
南极村依托中国大陆最南端地理标识,打造“南极”品牌,珊瑚
特色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节假日游客日均超 1.5 万人次,
民宿“一房难求”。这种品牌塑造启示我们,高原地区县城应立
足“高原”这一独特地理标识和生态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
的旅游品牌,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