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一号文件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

 时间:2012-04-20 14:05:00 |  孔祥智 钟真 | 字体:【 】| 阅读: 160

201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我们理解,这是党的文件再次把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小城镇的发展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这既是小城镇在统筹城乡环境下的新的外在表现,也是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相应成果。这种作用在小城镇与城市的关系、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转移了部分城市功能,减轻了城市压力,不仅改善了城市内部环境,还缓冲了城乡差异所造成的城乡矛盾;另一方面带动了农村产业、辐射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其中后者是现阶段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所应发挥作用中的重点方面。

(一)减轻城市压力,转移城市功能,缓冲城乡差异

小城镇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的压力,推进了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的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主要通过疏散人口、转移功能、承接产业等形式与大城市进行互动,成为“以城带乡”中大中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结点。

在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直接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承接了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了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如长三角地区城镇密集区,有1300多个小城镇直接参与了宁、沪、杭、嘉、湖、苏、锡、常、绍、宁等50多个大中城市的人口、产业的分担功能。如北京地区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的“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的总体思路指导下,近年来在昌平、顺义、通州、大兴、丰台、石景山、房山等13个城郊区县发展了大量服务城市发展、功能各异的小城镇(群);在2001年确定了33个中心镇作为发展的重点,当年承接项目近300个,解决农民就业近40万人。又如上海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立“1966”四级城镇体系,规划建设60个新市镇来配合1个中心城、9个新城的发展,并带动600多个中心村为重点的乡村地区的发展。

在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和处于中西部腹地的区域,小城镇主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或国际资本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充当地域中心城市辐射农村的交通枢纽、物资供应枢纽、商业次中心等方式参与同大中城市的互动。一方面,随着小城镇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的完善,小城镇的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设厂的视线从城市转向小城镇;另一方面,随着大中城市生产成本的增加与自身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或现代产业项目开始落户小城镇。据建设部百镇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小城镇工业投资中,外部投资合计占到了57%,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50%,国内大城市企业的投资占7%。可见小城镇已经成为吸纳跨国和跨区投资的重要对象。加上以城市为总部或扩散中心的区域交通网、物流网、商业网,不断通过小城镇导向农村,这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缓和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落差,促进了“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周边农村”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引领农村城镇化进程,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

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因此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必然是如何辐射和带动农村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看,小城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缓解三农问题作用明显。

1、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集聚

小城镇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工业化步伐,吸纳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第二三产业的集聚。一方面,在原有成功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并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小城镇以各自特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特别是成熟产业的引进,往往使许多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产业品牌。随着品牌产业的做大做强,更多的非农产业也随之兴起,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加。2006年小城镇人口占到了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2%,吸纳的流动人口占到了全国流动人口的39%。小城镇人口的增加,不仅为餐饮、住宿、商务、金融、旅游、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从业人员,也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活跃了小城镇经济。

2、支持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小城镇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小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以调整,逐步形成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种植、养殖业。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为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符合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了条件:基层农业科技及推广力量大多集中在乡镇一级,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用机械等农资产品的供应网络往往以小城镇为辐射点,加上第三产业以及与农业生产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大都以小城镇为主要集聚点,这些都为镇(乡)域范围内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多样化服务,不仅支持了当地农业的特色化发展,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目前,相当数量的传统农区小城镇已经成为服务现代农业的基地和重要载体。

3、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随着小城镇非农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地方经济与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财政和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逐步跨出镇区走向小城镇外围的农村地区。乡村道路交通、电网、电信通讯、医疗卫生、保险保障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力量不断得到增强。一方面,伴随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农民自身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的农村主动对接小城镇甚至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往往是地域行政和经济中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网络性特点必然要求以小城镇为中心辐射整个镇(乡)域范围,并与其他镇域连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村镇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

4、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因此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而小城镇促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就近转移业。随着小城镇与农村地域之间不断便捷的交通联系和不断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农民三种就近就业的形式。第一是农民将居住地迁入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根据建设部的统计,全国建制镇镇区人口从1995年的9296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6373万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中约有20%是近年由镇域内村庄迁入的农民。第二是农民白天进镇务工经商、晚上返村居住,采取这种就业模式的农民占镇域农村户籍人口的7%,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1%,这两个指标在东部地区相对更高,分别为11%和18%。第三是,农民在家庭或村内从事与镇区二三产业相关的非农产业,这部分人约占镇域农村劳动力的18%。

另一种是跨区域转移。这种转移主要包括跨区域的“农村-小城镇”转移和“小城镇-小城镇”转移,其转入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的以及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中西部重点小城镇。2006年,我国小城镇吸纳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近40%,建设部百镇调研数据显示,镇区总人口中来自镇外的流动人口占16.2%,东部地区小城镇的这个指标达到了23%。

农村劳动力在空间和产业上的有效转移,我国城乡统筹型城镇化的关键,也是通过小城镇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5、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

小城镇的发展通过启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等多各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在小城镇不断繁荣的多样化产业中,农民收入来源则大大增加,农民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就业风险就大大下降。小城镇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农民收入相对单一的现状,农民的生计替代性大大增强,保障了其收入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总体增长,在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下,农民收入不断稳步提升。

6、加快了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而且在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上,对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硬件环境上的“翻天覆地”,有的是软件环境上的“潜移默化”。在城乡统筹的新环境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机会上和获取社会发展的信息上都比留在过去更具有优势,在小城镇与农村社区直接或间接互动过程中,大量现代化的、市场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原本相对封闭和传统的农村社区,使得农民的生活视野得到明显拓宽,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固有思维也逐渐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就近或跨区转移使农村社区能够创造收入的地域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加速了农村社区发展的资本积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实际上使农村的发展在地理空间上、人的心理上、社会经济上都得到了扩展,对真正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促使城乡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