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公信力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其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作为因反映并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而赢得民众信任的能力。民主政治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民众、政党和公共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党政治的基本框架。[1](P47、48)本文对政党执政公信力的分析,亦基于这一框架。执政公信力来自于执政党怎样利用好由民众授权的公共权力服务于民众,满足民众的利益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执政活动首先都要有一个执政理念作为指导。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的观念和理性认识,它贯穿于整个执政过程,是政党执政行为的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执政理念是意识形态的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性质,是判断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准,同时也是凝聚本党党员和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标志。毛泽东曾讲:“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P554)因此,一个执政党能否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提升执政公信力,首要的问题就是看其是否有一个能够反映民众的利益和愿望、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
一、执政理念:政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
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的灵魂。“任何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为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做出最富有价值意义的选择,都要根据自身性质、特征来确定符合本政党利益价值取向的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目标,以追求最优价值。”[3](P158)政党执政都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政党执政究竟代表谁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执政,还是为少数人执政。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经确立,就会对整个执政行为产生导向性作用。执政理念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为谁执政的问题,它是对执政行为价值取向的抽象和概括。因此,执政理念的确立,明确了政党的执政立场,使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
(二)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活动的思想指南
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来自于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执政理念一经形成,便指导着整个执政活动,成为执政活动的思想指南。执政理念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中,体现在执政方式和执政路径的选择行为中贯彻于整个执政过程,指导着整个执政活动。正确的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是政党成功执政的前提。所以,执政理念的确立至关重要,以明确公共权力的来源为前提,根据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吸引民众、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三)执政理念是聚合民众的精神力量
民众对一个执政党的判断与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言与行,具体体现在执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政策等方面,而执政理念作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体现着政党的性质,明确了政党的宗旨,决定着执政活动的各个方面,所以,要使民众认同执政党,首先必须认同其执政理念。执政党通常也以其正确的执政理念来证明其执政的合理性,把民众吸引到自己身边。美国政治学者达尔说:“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维护一套多少持续和统一的信条,这些信条有助于说明和证实他们在体系中进行领导的合理性。”“意识形态不仅证明其领导的合理性,而且证明政治体系本身的合理性。”[4](P78)因此说,执政理念是政党聚合民众的精神力量。
基于以上三点,政党执政公信力建设,必须以确立符合执政规律和反映民众利益的执政理念为前提。
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的执政公信力
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符合时代的要求,把握了时代的主题,是在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判断。“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对于党提升执政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党的统治思想,通常被认为是合法性的一个主要来源。这是因为,政党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宣传,使之逐渐深入到民众的心理,形成民众的信念和价值观,作为其行动的思想指南,并进而成为民众的一种坚定的信仰。执政理念体现着政治统治的本质,不同阶级的统治具有不同的执政理念,无产阶级产生之前的阶级,都只是代表着少数人的利益,因而其执政理念也是维护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是真正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5](P3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称自己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党在带领人民推翻旧政权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确立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并由此建立了执政合法性。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其在革命中获得的执政合法性日渐减弱,需要党在实践基础上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以巩固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行为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使党的整个执政行为都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展开,充分体现了公共权力来源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的执政要求,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执政理念只有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为民执政,才能使执政具有合法性。苏共的垮台就是执政党脱离人民,导致最终丧失执政合法性的结果。例如:在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针对“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作用”为题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当人们被问及“你认为苏共的政策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回答代表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的均为2%,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了85%。还有13%的人回答为除此之外的“其他集团”。[1](P175)以此为鉴,在我国,当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社会发展的主体位置,为民执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代表,政党上台执政以后只有努力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代表全体人民执政,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置于党派的利益之上,兼顾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才能使政党执政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有效地凝聚人民。然而,过去,党执政的宗旨虽然始终如一,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结果上却发生了偏离。近年来,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这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产生使党的向心力、凝聚力下降。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规范了执政者的执政行为,规范了权力运行的目的和方向,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用人民授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当前,就是指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使党的各项行为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保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需要,让每个人都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任何政党上台执政,都要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样,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世纪末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社会不公、人民的物质文化等各方面社会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丧失对执政党的信任,却是其根本原因。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6](P4)已经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必须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利益需求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能长期赢得人民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汲取了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同时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让社会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理念的实施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和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同时这一理念也有利于党坚定执政方向,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
三、完善执政理念,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
执政理念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答,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执政理念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完善,才能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利益要求,才能有效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因此,在现阶段进一步完善执政理念,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执政理念要体现出包容性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政党代表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全部。政党掌握政权成为执政党后,由于所掌握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所以它承担着为全体人民执政、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责。为此,政党的执政理念就不能仅局限于体现本阶级的意志,而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执政地位。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对执政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一党执政意味着执政党要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只有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执政党才能更加有效地聚合民众,体现民意。当前,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导致了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曾经“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状况。不仅工人阶级队伍本身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大批新的社会阶层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原有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那些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如果对这些新的变化视而不见,必然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因此,面对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唯有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使之覆盖社会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才能把社会各个阶层都凝聚在党的周围,增强执政理念的吸引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国际上大多数成功执政的政党在这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国工党。英国工党自成立之初,就宣称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代表社会中下阶层的利益。最能体现出工党性质的就是被称为公有制条款的党章第四条,这也是工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据以吸引民众的公有制条款逐渐成了工党发展的桎梏,造成了工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大选中连续失败,这引起了工党的反思,布莱尔当选为工党领袖后,毅然做出决定修改党章第四条,取消了公有制条款,承认私有制。此举吸引了大批中间阶层,特别是企业主阶层的支持,结果工党在1997年的大选中再次赢得众多选票而上台执政。这表明,执政理念的包容性越大,执政的基础越广泛,其执政地位就能越长久。
(二)执政理念要体现出普适性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无论属于哪一个种族、民族、国家,不仅具有某些共同的自然属性,而且都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面对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从而逐步积累一些相似的认识、经验和体验,形成一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价值。”[7]这些基本价值,就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共识。人作为类存在物,必然具有相同的生活生存特征和需要,都要与外部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即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这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会达成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共识,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强,世界文明越来越融为一体,对此,《共产党宣言》也曾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5](P30)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普世价值是符合人性、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需要的,如当今世界,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正义、和谐等已经成为超越民族界限而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共识。在开放的状态下,这些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共识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的党,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党。在开放的状态下执政,党要想长期保持其执政地位,必须遵循现代政党政治规律,完善执政理念,使执政理念代表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普适性。有理论研究者把普世价值观说成是西方独有的东西,或者是某个阶级所独有的,还有的把它和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文化对立起来。这些都是对普世价值观的误读和贬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误读和贬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与普世价值观是统一的而不是抵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具有普世性。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为普世价值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先人后己”、“以人为本”等都具有普世性,是共产党人对普世价值的重要贡献。江泽民曾指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8](P205)完善执政理念,既要符合本国的国情,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当今世界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共识,“以符合人的发展和人类共同需要的进步普世价值和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去反映、分析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9]如此,执政理念才能更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群众的认同,增强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凝聚民众的作用。
(三)执政理念要体现出世俗性
“世俗化的基本含义是,此世的事物不再由一种超世的意义理念来提供正当性,世俗知识获得了自主的正当性。”[10](P497)所谓世俗性,就是人们从对远大社会理想目标的追求,转而到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当前利益的满足。执政理念要体现出世俗性,就是使执政理念走出教条和神圣,走向社会现实,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实利益。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本身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11](P739)意识形态如果脱离社会现实,使得当下的人们感觉到与自身利益的实现相距甚远,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就是说,不管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有多高远、多完美,如果脱离社会现实,缺少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其合理性都将遭到质疑。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对自身的发展与利益关注得越来越多,意识形态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人们的利益和权力代言,才能增强其合理性。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P82)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人们总是根据自身利益的实现状况来决定对待意识形态的态度。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要放弃高调、抽象的理论,真正与现实相连,真正走近平凡的日常生活,关注民生,切实维护和保障人们的现实利益,才能具有吸引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提出了与人民当下利益密切相关的执政理念,才动员了广大民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国以来,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党的执政理念曾一度陷入过教条化、神圣化的泥潭,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民众因看不到它与自身现实利益有多少直接联系而使党的凝聚力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这种僵化的理念中走出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相继提出了“以国为本”、“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些与当下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执政理念,得到了人民的好评。因此,新形势下,完善执政理念,依然要坚持世俗化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3]陈清华.权力运作与执政能力[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4][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新东方,2009,(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正理.执政理念与普世价值的创造性结合[J].学术研究,2004,(11).
[1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