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从“知识改变命运”看高校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

 时间:2014-06-27 10:21:00 |  陈先达 | 字体:【 】| 阅读: 126

“知识改变命运”时下很是流行,是鼓励学习的励志语。的确,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无论历史还是现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可我们也看到,在雷厉风行的反腐倡廉清查中,一些被查出问题的位高权重人物,不是没有知识,不少人有高学历,硕士、博士也司空见惯。这当然不是说,知识不好,学历不好。根本问题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就涉及到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尤其涉及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蒙田说过一段话,知识放在构造错误的头脑里比没有知识更可怕。庄子说,“大盗不操矛”也是这个意思。要有知识,更要有正确使用知识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全部价值中的主导价值,它支配人的一生。只有专业知识,只有高学历,而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是危险的。我对这个问题讲几点看法;

一、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人类社会普遍状况,知识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积累,在阶级社会中,它往往与权力、统治和财产相结合。掌握统治权和经济权的人,往往同时是掌握知识和文化权的人。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讲的就是这种状况。在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读书人为求功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通过科举,跻身统治阶级行列。一个穷书生,可以由于饱读经书,通过科举而改变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象同样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所谓精英人物,往往都是高学历,名校毕业生,是掌握知识的人。

社会主义情况不同,但就知识能改变命运这点来说,也有共性。无论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方面说,都是如此。从大的方面说,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最需要知识的革命。在革命时期,需要理论知识,懂得革命和革命战争的规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科学知识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性人物,也都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和领袖们也是如此。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有理论、有纲领、有组织的革命,不是历史上的农民革命。可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最需要科学知识指导的革命;革命胜利以后,建设社会主义更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因为社会主义不是在旧制度母胎中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这是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过程,这两者都离不开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说过,指导中国革命需要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实际知识。

从个人角度说,知识可以改变运。远的不说,我想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批知青,就是由于恢复高考而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群人。北京如此,全国也是如此。在人民大学为七七、七八级复校的第一届学生举行的入学三十年隆重庆典上,就有不少学生从国内外各处飞来,如伦礼堂外汽车成行。礼堂六百来人,座无虚席,不少人都是由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各界精英。我曾为他们讲过课,应邀参加并发言。面对如伦礼堂满堂欢笑,面对一个个神采飞扬的昔日知青,我感慨良多,当年我曾写下两诗:

一,

岁月何曾空蹉跎,有汗有泪有折磨。

明珠沙埋终难掩,放眼精英惊满座。

海外归客从天降,轿车排排似长河。

天变地变人亦变,我伸双臂引吭歌。

二,

岁月如水亦如歌, 丑鸭现已变天鹅。

共衣推食当年事, 久别重逢感慨多。

今日欢会集四海, 明朝星散隔山河。

宴罢举杯道珍重, 抬头望月心依然。

当然,他们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幸运人。他们不仅有机遇,更重要的有自己的奋斗。不可讳言,大学教育给予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知识铸就他们新的人生。

二、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要重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我更重视改变谁的命运。封建社会科举制那种“十年塞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应该是社会主义大学生的追求目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种与人民群众相对的拥有知识的所谓精英人物,也不应该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改变命运不仅是个人命运,而且是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二者是统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有知识的人才;而个人由于将知识贡献给祖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而获得个人荣誉、地位和合理报酬,从而改变个人的命运。因此,我们不仅要拥有知识,更要懂得为谁拥有知识,使用知识为谁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知识改变命运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这里存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无才是蠢才。只有才德兼备才是人才。社会主义大学不仅是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应该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地方。因此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才。

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课。虽然各门学科的教师都应以身作则,也应该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但最重要最直接的还是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员。他们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人民大学继承了延安公学的传统,一贯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3年,我由复旦大学历史系进入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学习,当时,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必须学习四门思想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联共党史教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应该说是终身受益。人民大学一直继承法这个传统,当然,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就全国而言,思想政治课在有些高校不太受重视,不少学生不爱学,教员也自觉思想政治课教员属三等教员,不如专业课重要。这当然是一种不识大体的近视眼的看法。我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它的重要性决不逊于任何专业学科。思想政治课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专业知识可以影响人的就业,但在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一定人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可以因职业选择不符而被搁置,甚至无用武之地;而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人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整体素质。我以为,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学生而言,比起纯专业课程更为重要。专业课没学好,可以补课、补考,思想政治课不及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树立,这是一辈子的事,永远无法补考。习总书记教育我们要扣好第一个纽扣。我看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而言,就是第一个纽扣。扣歪了这个纽扣,整个一生的道路都是歪的。

我们要重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在当代世界,我们可以见到有两种战争:一种是战场上的战争,这是兵对兵、枪对枪的战争,是局部战争,从二战结束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另一种是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领域的战争,可以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思想对思想、理论对理论的战争,是争夺话语权的战争。从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在发展壮大后,没有硝烟的战争逐步越来越突出。西方极力鼓吹“普世价值”、西方自由主义等等,就是在进行这种战争。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战地场上的战争更危险,因为它是一种静悄悄的、不知不觉的、不容易引起警惕的战争。它是俘虏思想和灵魂的战争。在战场了打了败仗还可以再战,因为胜败兵家常事,可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打了败仗,只能一败到底不可能翻身。这是没硝烟的战争比真枪真炮危险的地方。只要看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知道。

历史证明,自从世界产生社会主义以后,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在当代,西方在以军事威胁的同时,更注重意识形态的斗争,这就是他们采取的和平演变策略。他们企图通过价值观念的输出,以及鼓吹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攻心战。我们决不能轻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我们在高校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如果只片面强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问改变谁的命运、如何改变命运,我们就是把教育阵地拱手于人,这是极其危险的。

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内涵。但作为核心价值,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国与家、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关系。不能认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是国家领导人和各级干部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价值观,而只有个人的核心价值才是管个人的。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国家层面的核心观念,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们每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核心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应该是大学生学习和行为的价值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国儿女的共同期盼,它涉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树立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以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为己任。这样才能把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同样,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大学生理所当然是社会成员,无论在校还是毕业后就业,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分子,都要以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为己任。报效国家和报效社会是一致的。就个人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要求。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以修身,正心、诚意作为齐家、治国的起点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社会成员不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价值观,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公正,都是难以实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水平,就是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实际存在。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定要对学生讲清楚,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二十四个字是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分割,要从总体上把握并全面进行教育,要全面掌握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大学生应该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年,是一个时代最先觉醒的人,青年是时代的睛雨表。尤其是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最具朝气,最有社会担当的一代。自从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失败以后,冲在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舍身许国第一线的,多是青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代表的是旧民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创建民主共和国的青年一代的杰出代表;创建中国共产党,也是当时最早觉悟的先进青年。我想起周恩来同志1917年,9月19岁东渡日本时写的一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是当时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处于存亡之秋的中国先进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读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是为救亡图存,为民族复兴以身许国。当时不仅是周恩来一人,可以说是那一代青年中的佼佼者都以复兴中华民族,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我们的时代的青年不同于他们的先辈。环境不同、任务不同。但有一条应该相同。这就是敢于担当,要具有爱国主义的情怀,不能把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一种被个人主义扭曲的口号。把中国梦和个人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努力掌握知识,而且要知道为谁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