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0.06.29叶少苏香洲区委宣传部:香洲精神是奋进不竭的动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第 1页 共 3页  珠海特区报/2020年/6月/29日/第 011版 理论周刊 “香洲精神”是奋进不竭的动力 叶少苏 香洲区委宣传部 香洲区建区之初仅有百余间作坊式的小企业,财政收入 1.55亿元,人均消费水平不足千元。 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和本地居民一起攻坚克难、建设特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昔日 的小渔村上,徐徐推开海滨花园城市的画卷。 香洲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从依靠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企业起 步,不断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外引内联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向前延伸。经过 20多年的自发起步、 多点并进,香洲区踏准科学发展的节拍,做大园区经济,做强现代服务业,工作重心转到调结构、 转方式、提效益上来,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走进新时代,香洲区瞄准全球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方向,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新 型现代都市生态体系,实现了产业持续迭代升级。2019年底,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542.93亿 元,撑起了珠海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53000元。 “摸着石头过河”是香洲区一路以来发展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香洲区引进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香洲毛纺厂;上世纪 90年 代,制造出中国第一台传呼机、第一张多层线路板、第一张电话 SIM卡⋯⋯今天,香洲区打造出 全球家用空调第一品牌。从“三来一补”、出口玩具鞋帽,到研发大飞机、发射微纳卫星,香洲 人走出了一条依靠改革创新谋发展的新路。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新型城市经济、创新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香洲人一路风雨兼 程。作为全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实验区,近年来,香洲探索出层层负责、人人担当、合力共建的 “香洲社会管理模式”。在产业转型、“三旧”改造、城市提质升级等方面,香洲区进行了近百项 探索,许多经验、做法不仅走在珠海市前列,而且为全国深化基层治理和体制改革提供了“鲜活 样板”。 一、明势谋长远,为民生福祉尽责 香洲区承担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任务,城区 70%的义务教育、市容管理和 市政道路运维。每一项事关百姓利益的民生项目都被列为区领导的“头号工程”。全区民生事业 支出从 1984年的 21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 9%,增长到 2019年的 6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83.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36 年来,区委、区政府换了 9 届,“教育书记”一任接一任。从上世 纪 80-90年代改造危房校舍到实现“九室一场”,从新世纪初改造薄弱学校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从创建省教育强区到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一步一个脚印。 1982 年,全市大学生一共才 1691 人,文盲、半文盲占 19.25%;到 2019 年,全市常住人口 大专以上学历约占 30%。为了让更多幼儿享受公平教育,香洲举全区之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超常规推进,3年将建成 50所幼儿园,到 2021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将超过 50%。现在, 无论走在香洲区的哪个镇、街,房子最好的一定是学校。 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标最好最高最优,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打 造高品质城区。香洲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扒“窝棚”、清荒地、建公园,3年建成大镜山公 园、香山湖公园等 120个特色公园,市民步行 10到 15分钟,就能走进一座公园。一个个城市“黑 点”变成了宜居亮点。 2000年起,香洲区开始推进大规模的城中旧村改造,26条城中村同时启动,240万平方米房 屋拆迁,原有的 82个社区与 62个村整合成 126个新社区,数万村民搬离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   第 2页 共 3页  各级干部不惧困难,迎难而上,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服务了大局。近两年香洲区投入 28.13 亿元,创新采用管养提升和 EPC模式并举,统筹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巩固珠海市生态 宜居的城市品牌,香洲人答好了一份“生态考卷”。 二、实干能吃苦,在艰苦奋斗中坚定信念 每当台风来临,全市停工停课停航。广大干部群众迎着风雨上,挨个地段、挨个工棚检查安 全、转移安置人员。2018年台风“山竹”袭来,树枝折断、路面积水、断水断电。台风刚过,抢 险队伍连夜上街清障,迅速恢复市民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城市容貌。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聚焦基层治理难题,香洲区全面推动权责改革,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 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建立起具有香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