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0.05.20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本报记者王宁整理:中医药高等教育当求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第 1页 共 2页 健康报/2020年/5月/20日/第 005版 中医周刊 中医药高等教育当求“变”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谷晓红 本报记者 王宁 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北京中医药 大学组织国家医疗队奋战在抗“疫”一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中医医护团队成为这场战役 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中医药人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我们多年的医学教育经得 起考验,成绩可喜。同时,疫情严峻形势更需要中医药教育进一步思考,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哪 些问题,如何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未来如何推进中医药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 事业的发展。 “强身壮骨”从哪里入手 疫情“大考”中,中医药人通过努力,让全国人民看到中医药疗效,社会对高质量中医药人 才的期望更加高涨。在民众中,中医药形象得到较大改变。中医药化危为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 从业人员缺口大 疫情发生后,全国 330余支医疗队、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主战场。其 中,中医医务人员近 5000 人,约占总人数的 1/10;基层掌握中医从业能力的人数少,疾控部门 中的中医人才更少;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医院中的中医队伍薄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常态下中医药从业人员与医学教育也明显不足。据统计,2010年~2017年中医药从业人员占 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从 6.89%升至 7.39%,占比小且增速缓慢;近 5 年中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 医学类中占比仅为 16.3%左右,且一直未明显增长。此外,公卫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以及能够 参与海外抗“疫”工作的中医人才等均呈现短缺状态。 医护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存在短板 在疫情发生早期,公共卫生、中医药参与率低。中医疫病 学防治虽有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由于西医与科学界人士不了解中医,使其未能在防治全过程中发 挥更大的效果。中西医语言体系并不完全融合,也削弱了中西医协同优势的发挥。建议加强医护 人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建设:1.公卫与预防医学相关知识能力。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 护理学、中医学专业等),《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类课程在 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都很小,导致从人才培养环节就出现了知识与能力体系的缺失。2.西医人员 的中医相关知识。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 选修课程,学时最多为 100 学时左右,少则 30 学时左右,这导致西医医护人员对中医药思维、 知识、理论和运用能力没有达到了解或熟悉的程度。3.中医人才的急救能力。中医人员在参与危 急重症抢救工作中仍然偏少,显示了一部分中医人才在急救方面的不足。同时,各地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