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文稿)深刻领会七个“坚定不移”概括成绩蕴含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深刻领会七个“坚定不移”概括成绩蕴含经验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当代中国的繁荣发展与进步,最大的突破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7·26” 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七个“我们坚定不移”,既概括砥砺奋进的 5 年,我们党带领全党全军全国 各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也蕴含着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是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我们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问题导向,更是目标导向。创 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 义问题。这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最新数据显示,2017 年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9%,已连续 8 个季度保持在 6.7% 至 6.9%之间。我国经济稳的格局更加巩固,好的态势更加明显。这正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 的最新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亮丽成绩单。 5 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据统计,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 GDP 年均增长 7.2%,高于 同期世界 2.5%和发展中经济体 4%的平均增长水平。同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 年,我国 GDP 达到 74 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 2012 年的 1.32 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 16 万亿元,为 2012 年的 1.36 倍。5 年来,我国就业和物价形势保持稳定。2013 年到 2016 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 4 年保持在 1300 万人以上。与此同时,价格涨势温和,2013 年到 2016 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 2%。综合来看,7.2%的年均经济增速、1300 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2%的物价涨幅,充分表明 我国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国内“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的情况下实现的,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 5 年,是追求创新发展的 5 年,是注重协调发展的 5 年,是倡导绿色发展的 5 年,是厚植开放发展的 5 年,也是推进共享发展的 5 年。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精准扶贫成效 卓著。按照每人每年 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 年农村贫困人口 4335 万人,比 2012 年减少 5564 万人,平均每年减贫近 1400 万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 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质量更好、效率更高。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 30%,继续引 领世界经济前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纷纷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带动世界 经济的增长预期同样走高。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评价说,过去 5 年,中国共产党 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点攻关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正走上一条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的正确道路。 5 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能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 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宝贵经验。 二是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贯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思想,创造性回答了“改什么、往哪改、 怎样改”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并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改革方向正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上对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等问题 议论很多。其中,很多意见和建议是中肯的,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大肆制造话 题、混淆视听。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 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他郑重告诫全党:“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 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 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中国改革,恰恰沿着 这一正确方向前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坦言:“在亲眼见证中 国的发展后可以肯定,中国不可思议的跨越式发展,基础在于始终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我国改革全面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 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 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 完整的。由前后两句话组成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次围绕改 革设立的宏大目标。如今,放眼今日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 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我国改革多点突破。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共启动了 60 条、300 多项改 革举措,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在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深改组的顶层设计 和统筹推进之下,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向中心聚焦、 向深处发力。数据显示:2014 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 80 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 台 370 个改革方案;2015 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 101 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 415 个改革方案;2016 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 97 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 419 个改革方案;2017 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审议 60 多个重点改革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 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多领域改革均取得了重 大突破。 我国改革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 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这样说过:“中国改革经过 30 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 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形象地诠释了全 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牵涉的体制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复 杂,改革抓重点、抓关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抓重要领域、重要 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 实处。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 节大批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正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5 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就能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这就是宝贵经验。 三是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一代领导人有一代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领导 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走在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上。如何治理拥有近 14 亿人口、56 个民族的国家,这是个不小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进程统筹推进,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的能力也大为提高。 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谈到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 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必须讲清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 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一 论断抓住了党和法关系的要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引领各界各方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去看全面依法治国。2015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 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正 是着力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起着重大方向性指导作用。 最重要的法律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 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他还指出,“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 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 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 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这 5 年的实践证明,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无论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还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无论是保障 边境地区安全稳定,还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领域的法制建设都必不可少。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这 5 年,若干重大问题得以解决,国家法律体系取得重要进展,文化、社会、环境保护等 方面的立法得到完善。2016 年 1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说明, 有利于保障“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正确贯彻实施。2017 年 3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彰显法制建设的进步…… 最根本的是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理念。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之下。彰显公平正义,需要公正司法。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 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司法是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机关则是群众看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如果司法不公正,就难 以让人民群众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从内蒙古的呼格案,到山东的于欢案, 实际上就是很好的例证。2017 年 4 月,乌拉圭执政党“广泛阵线”主席哈维尔·米兰达率团来华 访问。作为乌拉圭连续三届执政党的主席,米兰达深知长期执政之难,他深有感触地说:“执政党 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为其他国家的执政党树立了典 范。” 5 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能显著增强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 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这就是宝贵经验。 四是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 书记极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 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兴 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 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6 年 8 月 22 日至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先后到海西、海东、西宁等地,深入企业、 农村、牧区一线,与各级干部、企业员工、农牧民群众亲切交流、体察民情、共话发展。习近平 总书记一路走来,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做了重点强调,要求青海“扎扎实实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他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 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他还说: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 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 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极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他刚到福建宁德地区任职时,发 现有个县的山林遭到严重破坏。他在痛感惋惜的同时,与这个县的领导一起研究恢复生态措施, 并到乡下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共商对策。几年下来,这个县的植被得到恢复,现在已是全国绿化 先进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密集推出一系列顶 层设计与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党的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