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朱建军:在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凝聚共识 深化改革 全力推进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5月21日) 朱建军 各位老师、同志们: 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本、创新之本。今天的会议 是改革的大会、发展的大会、高质量的大会,是海宁教育 从均衡性向更加注重高质量转变的大会。今天会议的主题 是: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全力推进 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海宁勇当“两个高水平”建设排头兵提供 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刚才,我们观看了专题片,感受了海宁教育近年来所 取得的成绩;我们见证了市教育局与浙江大学招生服务处 、市高级中学与杭州第二中学的合作签约,激发了我们对 海宁教育未来的无限遐想;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高级 中学和教师代表作了发言,市工商联宣读了企业家捐资助 学倡议书,我们深切感受到大家对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有 信心、有谋划、有举措、有行动;今天,嘉兴市教育局周 建新局长还亲自到会,对海宁教育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 求。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为 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 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浙江大学招生服务处、杭二中 对海宁教育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一直以来关心 支持海宁教育事业发展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示衷心的感 谢! 今天的会议是本届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发展大会,规模大,规格高,时间节点也很特殊,体现了 市委市政府“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在教育领域的具体 行动和实践成果。第一,我们要来一个“大学习”。就是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 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把教育确定为“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战略定位,深化落实省第十 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公平和优质的要求贯穿到教育事业发 展中去”的具体要求,学深悟透,全面把握新时代教育新使 命。第二,我们要来一次“大调研”。市委市政府早在去年 6月就开始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 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市人大、市政协也多次开展监督 促进和专题调研,为市委、市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 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门深入考察调研,多次 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今天下发的《关于全 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 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 加快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3个文件,定位准 确,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可以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作了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大胆突破,是引领未来海宁教 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三,我们要来一场“大抓落实”。今 天的会议吹响了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喊出了海宁 教育再出发的号召,我们要立说立行,马上行动,把文件 政策转化为广大教师、校长、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马上就要进入考试季,再过半个月就是高考,今天会议 也是给老师鼓劲,为学生加油,让我们一起给海宁教育一 个高质量的美好未来! 下面,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具体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坚持“一切向高质量看齐”,以超前视野凝聚教 育优先发展的共识 要全方位看待海宁教育,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定准 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1.要以自信心态看教育,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是扎实的。海宁自古就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我到海宁 ,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海宁是文化之邦,海宁人读书种 子多,正因为有良好的教育才造就了我们的“名人文化”。 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全 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发展水平走在前列。我们是 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首批基 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嘉兴首个学前教育示范 县(市),入围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 )建设名单,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还点赞我市学前教育 。特别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浙江机电学院3所高校落户,去年还引进了中法产学研园 区,为海宁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增添了强劲动力。办学条 件持续改善。这几年我们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市公办学 校标准化率达100%,“美丽学校”实现全覆盖,学校成为城 乡最美丽的地方。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是国家学前教育改 革发展实验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县管校聘”改革 深入推进,今年在嘉兴首推幼儿园大服务区招生,许多改 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名优教师不断壮大。特级教师 、各级名优骨干教师数量居嘉兴前列,硖石小学姚伟国还 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很不容易。教学质量稳步向 好。立德树人工作不断加强,个性化教育稳步展开,“一校 一品”初步形成,高考成绩稳中有升,一本上线从2013年的 447人增加到去年的573人。省中职技能竞赛金牌数持续领 跑嘉兴,昨天海职高2名学生又在全国中职技能大赛中获得 一金一银佳绩。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海宁教育的基础优势,高质量 教育我们没有理由不办好,没有理由办不好,对此要充满 信心。 2.要以迫切心情看教育,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势 是紧迫的。当前,我市教育还存在很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 ——要清醒地看到,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但我们的 教育质量离老百姓期盼还有很大距离。高中教学质量是衡 量地方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依据。我市高中教学质量处于 嘉兴中游水平:一段率上,去年新高考我们一段率 18.7%,桐乡有24%,海盐有27%;名校录取上,近3年海宁 没有本地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而桐乡光去年就有7人录取 ;生源质量上,去年中考海高录取分数线为538分,比桐高 低了19分,比嘉一中低了24分,初中成绩就拉开了差距。 一旦我市与周边教育质量出现落差,教育短板就容易被放 大,就会形成教育焦虑、虹吸效应,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 ,去年全市有86名小学毕业生和41名初中毕业生异地就读 。 ——要清醒地看到,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但我们当 前师资水平与教育现代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区域师资状 况不均衡,部分教师激情不足,专业水平不高,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未 能适应智慧教育要求。有自己教育思想、教育情怀的名校 长还不多,部分校长工作理念不新,进取意识不强。名师 名校长引进、培育还不够。 ——要清醒地看到,资源均衡配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但我们城乡资源配置、优质资源供给还有很多欠缺。既 有规划布局不合理、投入不均衡带来的老问题,也有融杭 接沪深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新户籍 制度改革落地等产生的新矛盾。教育需求长期处于上升曲 线,生源突发式区域集聚现象明显,造成中心城区和长安 、盐仓、许村等临杭区域局部教育资源面临紧缺。今年城 区公办幼儿园新生学位计划供给1250个,但网上第一批报 名就超过1500人;新居民子女入学难;教育配置失衡,有 些学校学生招不到,有些学校学生坐不下;生师比差异大 ,南苑中学生师比为14.57︰1,而有的初中不到8︰1。我市 生均教育技术装备资产低于嘉兴平均,图书馆(室)、创 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参差不齐。 ——要清醒地看到,开放办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 途径,但我们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质性对外交流还有 很多空白。中小学对接沪杭名校力度还不够,常态开展交 流活动的学校不多。今天市高级中学与杭州第二中学合作 签约,一定会推动海宁教育合作水平的提升,但我们需要 更多的小学、初中与沪杭名校进行合作。职业教育存在学 校、企业合作“一头热、两张皮”现象。国际交流合作渠道还 比较窄,优质资源引育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还不够。 ——要清醒地看到,全社会都高度关注教育,但真正 参与支持教育的实际行动还有很大不足。尊师重教观念淡 薄现象仍然存在,全社会和老百姓对教育确实非常关心 ,但是评论多、支持少,家长和学校需要更多的相互支持 配合。我们的天通、正大税务师事务所、安正时尚集团、 宁尔药业等企业开展了捐资助学,宏达出资办学,但全市 捐资助教的总体风气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办学积 极性还不高,奖学奖教善举还不多。 总之,我们要有历史的责任感、迫切感,解决好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重振海宁教育 辉煌。 3.要以战略眼光看教育,海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是必须的。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 是最根本的发展基础,要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突出把握好“四个同”: ——教育要与发展同步。教育既是勇当“两个高水平”建 设排头兵的题中之义,也是“品质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 国百强县排名我们第18位、全省第4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 康指数排名列第7位;卫生、文化等很多民生指标我们都走 在全省前列。但海宁的教育质量能排第几?实事求是地讲 ,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构成竞争优势,与海宁经济社会发展 是不相称的。如果教育跟不上“两个高水平”、品质生活建设 步伐,跟不上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传统,海宁的人才就会 断档,教育现代化也无从谈起。因此,高质量教育就是要 使教育与我市发展更加适应、更加融合、更加匹配、更加 协调。 ——教育要与产业同行。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强市 不动摇,喊出“工业强市再出发”“工业强市是奋斗出来的”号 召。当前我市产业工人短缺已成常态,特别是“技工荒”是最 大痛点,而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人 才培养的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当地培养、当地使用,职业 教育的孩子是海宁未来工业强市的主力军。实践已经证明 ,我们的经编、设计、数控、太阳能利用等专业和毕业生 对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市委党校有个调研,海 宁高级技工学校2018年毕业生早已被抢招一空,数控专业 甚至出现了1名电气技工10家企业抢聘的场面。因此,要把 职业教育作为工业强市的基础工作,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 的生命力所在。 ——教育要与未来同向。青年是一个城市的未来,人 口规模标志着城市的竞争力。我始终强调,海宁要成为青 年人创业创新的城市。大家看到,现在各地兴起了抢人大 战,特别是针对大学生,送户口送补贴送福利。我们也提 出要促进海宁籍大学生回归,吸引就读海宁高校的毕业生 在海宁择业,特别是长安、许村要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桥 头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和技师,让更多 的大学生和技师回归家乡、建设家乡。我也始终强调,一 个地方的发展最终靠人丁兴旺,这样才能聚集人气商气、 促进创业兴业,形成一个集聚人口、产业和资源的强磁场 。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居民子女入学问题,要顺应城市化进 程,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教育环境逐步消化新居民子女入 学压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定劳动力市场,优化劳 动力结构,保障海宁经济行稳致远。市委党校的调研显示 ,我市各小学有外来务工子女14436人,到了初中就只有 3580人,高中及中高职不足1000人,多是受限制不得不回 老家就学。一位在海宁工作多年的四川籍技工感到家乡就 业环境改善,带着妻子和两个子女返乡后,子女不适应家 乡教学环境,想念狮岭学校学习氛围,哭着要求父母回海 宁。半年后,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一家四口再次来到海 宁,继续回到电梯企业从事机电维修工作。还有一位贵州 学生,小升初因积分限制无法留在海宁,回毕节后考取了 当地最好的中学毕节一中。虽在毕节上学,但年年要回狮 岭学校看望老师,对海宁的感情很深。这样的学生,如果 能留在海宁,是对海宁人才储备的补充。要发挥教育在代 际中的提升作用,让高质量教育培养出更多服务海宁的高 素质劳动者。 ——教育要与区域同位。海宁是大湾区、大花园、大 通道、大都市区“四大战略”的交汇之地,未来10年肯定会成 为沪杭都市圈一颗亮丽明珠。教育也要适应形势,争取与 区位相适应的地位,也成为一颗亮丽的明珠。不仅要做好 教育事业,也要做强教育产业;不仅要服务好本地学生家 长,还要吸收外地学生“学在海宁”,向先进地区、优质名校 看齐,积极引进高端学校,让教育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 重要因素,让海宁成为“出名生、出名师、出名校”的教育强 市。 总之,海宁教育成绩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要切实增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坚持“一切聚焦高质量发展”,以超常举措打造教育 现代化强市 今后五年,我市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总定位是:打造教育现 代化强市;总措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推 进“十大工程”(党建引领提升、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提 升、智慧教育建设、学校品牌建设、和谐教育推进、学前 教育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发展、职业 教育产教融合)、实施教育“六项改革”(教育“放管服”、学 校发展性评价、绩效分配制度、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招生 制度、办学体制等改革);总目标是:通过五年时间,实 现教育基础更扎实、质量更优良、体系更完善、队伍更优 秀、规则更公平,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嘉兴领先、全省一流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度、教育发展与中等城市发展定位的匹配度显著提高。 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注重“质量为先”,牢固树立教育高质量发展 导向。教育发展重点要转向提质为主,均衡是基础,高质 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重点抓好“一点两线”。 1.首当其冲抓好普高教育“突破点”。高中是基础教 育的最后一公里,高考影响人的一生。要着力提升普通高 中办学水平,提高高考质量,到2020年,海高一段上线率 达到70%,全市达到25%;到2022年,海高一段上线率达到 75%,全市达到30%,全市本科上线率达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