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镇江市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惠建林、张叶飞同志在镇江市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贯 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经济工作重要部署,贯彻省委李强 书记在镇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系 统部署经济工作,动员全市进一步浓厚发展氛围,明确 发展目标和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 效益,以“两聚一高”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 召开。 继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今年以来省委、省政 府召开了全省制造业大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民营 经济发展座谈会、江苏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 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4月10日-11日,省委李强书 记来镇江考察调研,突出强调了四点要求:第一,镇江 发展处在“窗口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干部的 心聚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发展信心树起来、精气 神提起来,大力提升发展的“热度”;第二,镇江经济 总量、城市规模在苏南五个城市当中比较小,一定要在 发挥优势上做文章,集中力量打造城市特色、产业特色 和改革特色,以特色发展增强竞争力;第三,要把扬子 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城市来发展,抓住 新机遇,找准切入点,加快提高镇江中心城市首位度 ;第四,把人才留下来,镇江才有希望。要着力培养和 引进人才,尤其要重视特色产业集聚,发挥好驻镇高校 作用,在高端人才引进上要舍得投入、拓宽视野,搭建 好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对于镇江发展具 有战略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全力推 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做了充分准备,着眼 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 推进产业强市的指导意见、重大制造业项目奖励办法、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九大行 动等“1+6”政策文件,汇编印发了先进制造业政策 100条;对会议形式、出席对象等也作了精心安排,马上 6家单位还将作大会发言,叶飞市长作会议小结。总的考 虑,就是要把这次会议开出激发干劲、凝聚共识、理清 思路、促进发展的好效果。下面,我先讲五点意见。 一、发展站位决定发展热度,要大力提振争先苏南精气神 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立足什么样的坐标系谋划推进发 展,对一个地区的发展状态有着决定性影响。发展状态 最直观的就是发展热度。李强书记特别强调镇江要提升 发展热度,针对性非常强。镇江是苏南板块的重要一员 ,这是客观上所确定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排在苏南之外 ,更不能自降标准。 1.把握大势要树立苏南眼界。“苏南眼界”的鲜明 特点是全球化、前瞻性、敏锐性。抓经济工作,首要的 是眼界要宽广,形势要认清,头脑要清醒。当前宏观经 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专家形容是“百年不遇的大 变局”。国际上“四低、两化、三重构”。全球经济持 续表现出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特征;许 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暗流 涌动;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带动产业模式、商 业模式、创新模式加快重构。国内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 纵深演进。产能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困难,资源要素制 约趋紧,大转型大势所趋;区域和行业走势分化特征更 加明显,谁基础好、调整快、布局早,谁才能占得先机 ,大洗牌愈演愈烈;产业细分趋势更加明显,产品定制 化、制造服务化和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潮流,催生出大量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 ,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一带一路”、长江 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明显提速,双 向开放不断深化。这些形势变化,有很多颠覆了我们的 传统认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区域竞争的激烈 程度,与经济发展“黄金期”相比有了本质的区别。对 企业而言,过去是“快与慢”的分化,现在则面临“生 与死”的考验;对地区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展,在 剧烈分化的过程中,就会陷入低迷被整合。面对新一轮 竞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掌握发展 的主动权,在新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在苏南发展的新 态势中展现镇江作为,在发展分化中走出镇江的“上扬 线”,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2.创新理念要站在苏南前沿。大的方面讲,就是要 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两聚一高”为引领;具体讲 ,就是要对标苏南,有针对性地在四个方面形成广泛共 识。一是发展至上,产业为主。苏锡常无论形势怎么变 化,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松劲,坚守“产业强则城 市强”的客观规律不动摇,这是苏南发展的基本经验。 解决镇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最终要靠产业。没有产业 ,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会缺乏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一定 要有定力。二是发挥优势,特色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把自身的优势研究透、发挥好,把发展的 特色放到最大,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领域的 集中体现。以特色发展增创优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应当成为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取向。三是聚力创新 ,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勇于为全省、全国发展探路 ;敞开胸怀,善于集聚先进要素为我所用,是苏南精神 的核心。对比苏锡常,镇江发展活力不强,城市开放度 不高,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下大气力转变。四是生态优 先,聚焦富民。现在苏南各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惠民 的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多,镇江有亮点,但还没 有形成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格局。解决这些问题,根 本的是学习借鉴苏南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在理念思维层 面来一次“革命”,与苏南发展保持理念创新的同频共 振。 3.推进发展要坚持苏南标准。这个标准概括起来就 是六个字:一流、实效、率先。这里,我强调一个具体 问题:以后不再提镇江是“小城市”,镇江一点都不小 ,镇江很有前途。新形势下推进镇江发展,必须紧紧围 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目标,确立争 一流、创一流的发展定位,强化以实干创实绩、注重质 量效益的工作导向,保持创新创造、奋发进取的昂扬姿 态。对照这三条标准,我们的落差还比较明显。以发展 质量为例,2016年单位面积GDP只有苏州、无锡的一半 ,工业应税销售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9.4%,而苏州是 107.7%、无锡是109.2%。当务之急,要从工作目标的对 标找差入手,把苏南标准具体落实到阶段性目标任务的 完成上。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深化之年,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从经济运行情况看 ,稳中有进、稳中有忧,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未达序 时进度的有1个,增幅排在全省后三位的有3个,特别是 工业投资、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回落15.5、10.2个百分 点,新批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占比仅为29.1%,工业 企业亏损面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 重点任务完成得也不尽理想。这与苏南城市应有的发展 状态是不相符的,也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积累的结 果。苏南城市肩负着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的历史使命 ,镇江要当好“引领者”,必须坚持苏南标准,激发争 先苏南的精气神。 二、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要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衡量一座城市的高度,不是看高楼,主要看经济、文 化、人才和制度,经济领域主要看产业竞争力,这也是 决定城市高度的核心要素。现在,全国都在研究深圳 ,重要原因是深圳每3-5年就会诞生1家国际性的标杆企 业。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高度共识,坚定地走产业强 市之路,重塑镇江实体经济辉煌。我重点讲制造业。 1.产业定位注重特色高端。全市上下对这个问题关 注度非常高,近年来一直在讨论、在研究。目前已经基 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 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 产性服务业相配套、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相适应的新型制 造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突破1.3万亿元,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梯次培育9个销售收 入百亿元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2个,5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达到50%以上。产业选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贯彻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高端、高新、高效 ”和特色发展,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产业链和 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 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 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 业。 2.产业布局强化“三集”发展。产业布局事关发展 大局。这也是一道难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在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这个大战略下,在长三角城 市群、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等区域协同发展的 大趋势下,在《中国制造2025》和全省“一中心一基地 ”的产业新政下,镇江的产业布局必然要作大的调整。 原先苏南从乡镇企业起步,划小管理单位,村村点火 ,资源、环境和安全都承载不起,发展方式亟待根本性 转变,不能再走老路。总体上必须坚持企业集中、产业 集聚、生产集约、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的大原则,深 度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结合刚刚获批的《镇江 市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 “四沿两带”的产业新布局。“四沿”就是沿长江发展 带、沿沪宁发展带、沿扬马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 ,“两带”就是两条新产业发展带,即宁杭生态经济发 展带、G312创新发展带。同时科学布局产业“三集”园 区,加快向主题园区、功能园区、特色园区转型升级。 特色小镇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建一 个成一个,真正成为承载高端产业、体现产城融合的特 色载体。 3.产业培育坚持精准务实。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 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是产业培育的总 路径。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存量升级。在“推陈出 新”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 合、军民融合,为传统制造注入新技术新模式,通过 “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的聚合裂变,推动智能制造快 速发展。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 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 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创造更多“第一”和 “唯一”,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一批具有地方标志 的产业标杆。针对规模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初创企 业的不同需求,精准有效地加强金融服务,解决好这个 瓶颈问题。要在“扶优汰劣”上下功夫,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抓得越早越主动,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 后产能,通过市场出清,让优秀的企业得到更好发展。 把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落实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动真 碰硬推进化工等行业整治,加快产业低碳转型。第二 ,增量优化。去年末我市“规上”企业比上年净减少 43家,是全省唯一净减少的设区市,这反映了项目投入 、新增长点不足的问题。要落实重点产业项目专项奖 ,全力抓好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项目、引领创新 发展的项目、落实重大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项目 ,加强要素保障和项目投产达效督查,推动项目尽快落 地见效。当前尤其要用好上市公司这个大平台,撬动社 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重点产业和项目汇聚投 入。要强化制造业精准招商,很好地研究比较优势,转 变招商方式,强化以企引企,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招商队伍。要立足已有基础,积极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 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成一批创新型增 长点。市党代会提出把低碳产业做成镇江经济新标志 ,这要作为未来产业创新的一个重点。第三,造就面向 未来的市场主体。把产业培育好,关键是把企业家队伍 培养好。企业家是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对企业家怎样重视都不过分,要牢固树立企业家本位 理念,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 ,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建立与企业家定期交流的平台 和机制,畅通联系渠道,加强政企对接。企业家最重要 的社会责任是把企业做好,要敏锐把握新常态带来的发 展新空间,聚焦思想精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实 体。第四,集成产业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相 关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扶持产业发展。对政 策进行全面梳理,加强政策宣传,推动政策落地,优化 整合和集成使用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 基金,建立产业集聚发展共享机制,显著提高产业发展 的引导支持水平。 三、改革创新决定发展活力,要大力加强人才与制度供给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苏南地区要着眼形成更 多引领型发展,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 率先突破,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这是一个很高的 要求。市第七次党代会也确立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 ,镇江要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形成以创新为主要 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更大 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 放。 1.大规模集聚“双创”人才。创新发展,最根本的 要靠人才。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有可能培育一个企业、 形成一个产业。这虽然比引入一个企业周期要长,但重 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在人才问题上舍得投入、树立战略 眼光。镇江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少数的高层次人才,而 是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培养 ,既有质的要求,也要有量的目标。有一组数字 :2016年驻镇高校毕业人数21245人,留镇就业毕业生 2790人,仅占13.1%。这组数字让人惊讶,也发人深思。 说明一个道理: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仅靠一两个政策 是不顶用的;聚焦创新,像过去一样在一两个点上抓创 新也是不行的,必须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为什么很 多创新人才都要去深圳,很多搞互联网创业的要去杭州 ,归根到底是因为那里有最适合他的创新生态。这个创 新生态,就是有利于创新主体竞相涌现、创新人才加速 集聚的综合环境。镇江这么好的条件,完全能够把人才 引进来、留下来,关键是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扎扎 实实解决人才宜居宜业具体问题,不简单说“不”,有 效激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像 注重招商引资一样注重招才引智。继续实施好“金山英 才”计划、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 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打造新型“双创”平台 载体,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企业推动创新的主体作用、国 家级高新区的创新龙头作用、驻镇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 ,深化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学习借鉴这次江苏发展大 会的成功经验,以乡情为纽带,建立起与高层次人才常 态化沟通联系的机制,齐心协力构建创新“强磁场”。 以“双创”人才为带动,积极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培育 更多的市场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2.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更加有 效的制度供给。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一些 政策都属于“小刺激”“微刺激”,唯有改革才是真正 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可以说,改革 是镇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改革必须再发力。目前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确立,我们的 任务就是要抓施工、推进落地见效。要把握正确的改革 方向。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在 落实具体改革任务时,要坚决打破部门利益、局部利益 束缚,坚决杜绝选择性执行或“原则同意、具体反对 ”现象。要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重 大创新,必须把握好“窗口期”和关键点,注重用市场 、法治的办法去产能,坚持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相 结合,全面落实降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政策举 措,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既补硬短板也补 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要扎实抓好经济 体制改革重点。“e办事”平台等“放管服”改革要着力 增强基层、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国企改革要加快推动政 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彻底解决其政府职能与市场功 能相互交织、主业不突出、投资活动不规范、大量资产 闲置等问题;开发区与高新区体制改革要突出精简高效 的改革方向;科技体制改革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 一公里”;还有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生态文明 综合改革等重点任务,都要真刀真枪地抓、先行先试地 干。政府掌握的市场资源一定不能垄断,全部要向市场 主体开放。要着力盘活土地、岸线港口资源等存量资产 ,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以后坚决不能再随意新增一寸 闲置土地和一栋闲置房屋,已经空置的要一块一块、一 个一个地清理。 3.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