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王战营同志:在全市“四水同治”动员暨河(湖)长制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市“四水同治”动员暨河(湖)长制工作推 进会议上的讲话 王战营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大会,目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 省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河南水利现代化动员 大会精神,安排部署我市“四水同治”工作,为实现商丘 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刚才,张建慧同 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四水同治”和河(湖)长制工作作了 全面部署,张家明同志作了具体安排,大家要认真抓好落 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四水同治”和河(湖)长制 的重大意义 古人云:“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兴水利、除 水害,自古以来都是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的重大事情。几千年来,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大运河到 坎儿井,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与 水旱灾害持续斗争的历史。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 ,始终把治水兴水摆在关系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 ,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取得辉 煌成就。我市水利事业也与时俱进、与国同行,实现了快 速发展,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 ,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水情,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水环境、水生态、水灾 害问题还比较突出,水利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 短板。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 进中原更加出彩、加快商丘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 认识新时代治水兴水的重大意义,牢记嘱托,不辱使命 ,切实增强“四水同治”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四水同治 ”、加快我市水利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塑造优势、赢得 未来。 第一,实施“四水同治”和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是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水是生命之源 、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整个生态链中属于核心因子、 控制性要素,如果没有水,整个生态链就会断裂、消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 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 、开创性、利长远的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 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战略定位上,总书记把治水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治水即治国”的 思想,强调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 重要,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在治水思路上,总书 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 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统筹 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在措施方法上 ,总书记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战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破解 了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了国家水安全。2014年5月,习近 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指导时,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作为 “四张牌”之一,强调既要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 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2015年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 ,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 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 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党的十九大把水 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之首,再次凸显了水利建设的重 要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蕴含着 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刻回答了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 治水兴水工作的行动指南。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 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河南水利现代化动员大 会,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 ”,对启动实施十项重大水利工程、做好今冬明春水利建 设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强调加快构建水清安澜、人 水和谐生态新格局,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整个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眼界高时无物破,心源开处有波清”,做好当前的 “四水同治”和河(湖)长制工作,绝对不是单纯的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和河湖管理问题,而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大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提升政治站位,提高政治敏锐性 ,增强政治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把实施“四水同治”和推进河(湖 )长制工作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地 抓下去,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二,实施“四水同治”和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是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抓“四水同治”,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建设工程,而且是重 要的发展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通过高 效利用水资源,着力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 配性、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就能更好地推 动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水污染防治,充分发挥水资源 管理的刚性约束作用,能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升级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 碳经济发展。同时,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能提升一个地 方的形象,尤其是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会大大增强 。近几年,我市全面推进河长制,扎实开展以“三清一净 ”(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垃圾、杂物、违建及水面干净 )和整治侵占河道、打击非法采砂为主要内容的“清河行动 ”,初步实现了“有水河清,无水河净”,保护了河流生 态环境,改善了水环境质量。通过治理内河水系和开挖日 月湖、商丘古城城湖等,大力构建城市水系新格局,做好 “以水润城”文章,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宜居宜游环境 ,而且提升了城市宜业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子也加 快了。 第三,实施“四水同治”和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是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水与人民群众的生 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重要的公共 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 ,对治水的关注度、期望值也越来越大。从饮水安全看 ,喝上更加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是城乡居民共同的企 盼,对此,我们必须牢牢守住饮水安全的底线,决不能发 生任何水污染事件。从防灾减灾看,我市由于水资源时空 分布严重不均衡,大涝大旱、先涝后旱、既涝又旱、旱涝 急转的现象时有发生,去年8月17日至19日,受第18号台风 “温比亚”的影响,我市出现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 ,降水范围之广、历时时间之长、降雨强度之大实属罕见 ,刷新了1957年特大暴雨的历史极值记录。全市各级各部 门共同努力抗灾救灾,确保了全市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中 小型水库、大中型水闸、河道堤防安全,但也出现部分县 区严重内涝,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以说经济社会越发展 ,财富累积越多,一旦形成洪涝灾害,损失就越大。从生 活环境看,我们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了水,城 市就多了活力,乡村就添了灵性。而城市里的黑臭水体、 乡村里的干涸坑塘,都是群众心中的痛。从水为人所用到 人水相亲,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河 畅、水清、岸绿、景美是群众所思所盼。我们要着力解决 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念好水字经、做好水文章 ,用心呵护好身边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方湖面,让广大群 众在近水、亲水、观水、玩水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实施“四水同治”和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是 抢抓机遇补短板夯基础的重要抓手。从国家层面看,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了统筹 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 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 位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 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聚焦脱贫攻坚、交通、水利等重点领 域,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水利工程是基础性、公益 性、战略性工程,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 显著。加快水利建设、补齐水利短板,既有利于当前拉动 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培育发展 新优势,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水利投资是发展急需的事 ,是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事,是符合中央政策导向的有 效投资、战略投资。从省级层面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 彻这一方针,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河南实 际,创新提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 治”,为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找准了抓手,明确了路径 。比如,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的今年要开工建设十大水 利工程之首—引江济淮(河南段),在我市境内的主体工程 投资达40亿元,这仅是引领性投资、撬动性投资,加上配 套工程建设可间接带动更多投资,再算上增加水源、构建 水网、修复生态、补地下水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对我市可 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从我市层面看,治 水兴水的历史传统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多年 来的治水成就为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 市正处于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水利发 展的带动和提速效应明显增强,水利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 的重要战略机遇。 二、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构建“四水同治”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四水同治”,要深 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 治水方针,以着力解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为主线,以全面保障水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均衡配 置为总体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扎实 推进河(湖)长制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