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 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 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 常心态。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 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 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 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 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 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 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 新常态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 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我们这里讲的新常态是刻 画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经验看,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 高收入阶段后,都经历过经济明显减速和换挡的过程。以 同样经历过高速增长的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1969年经济 增速出现拐点性变化,在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冲击后,经 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终结了高速增长阶段。以1969年为界 ,日本经济之前10年的平均增速为10.4%,之后10年的平均 增速为6.3%,下降4.1个百分点。韩国1988年经济增速出现 拐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基本结束高速增长。同样 ,平均增速从拐点前10年的10%放缓至后10年的7.6%,下降 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速增长经济体在经历一个时期 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减速换挡,经济发展也会出现新的 阶段性特征,这符合一般变化规律。 从中国发展看,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符合经济 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外部压力: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 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 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 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 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 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 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 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 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均比2007年回落 6.5个百分点。若按季度增长率计算,从2007年2季度 14.8%回落到今年2季度的7.5%,增速大致下降一半。 内部变化:支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出现新特点。从根本 上说,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是由内生条件决定的。与过去 30多年的情景不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发生 了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 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加之劳动力等生产要 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放缓,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的贡献降低,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还不足以替代生 产要素跨部门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这些因素 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根据国 内外多数学者的测算结果,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正从过去 10%左右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8%左右。 转型预期: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跃升。从旧常态进 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 转变的过程。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 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 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 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高效率和 效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 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是中国经 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 态的转换过程,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呈现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 征。 经济增长内涵和质量发生变化。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 增长转向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2012年、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都为7.7%,2014年预计在 7.5%左右,都处在7%—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今后一个时期 ,经济增速还将随潜在增长率下降而回落,增长区间也会 相应调整。经济减速换挡难以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每一 个百分点增量的含义已有不同,比如2013年的经济增量已 大致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而且增长的内涵和质量也 将发生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我们需 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更加健康、更高质 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结构优化,服务业等占比递增。与过去追赶阶段制造 业产能迅猛扩张不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制造业面 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产业规模扩张空间明显缩小 。与此同时,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养老等服务业发 展加快。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 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上 升到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一代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动力更替,消费和科技进步贡献提高。进入新常态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 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 拉动作用减弱。2012年和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 献率分别为55.1%和50%,2014年上半年为54.4%。科技进步 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增强。2013年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近年来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 显提升,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 改革深化,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作用增强。进入新常 态,随着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 为主,逐步转向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正在深化改革中进行调整。效率主要来自于要素自由 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和千千万万 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 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 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进入新常态,“走出去 ”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逼近甚或超过引进来 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成为对外开放 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在 中低端领域面临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追赶竞争,而在中 高端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将遭遇发达国家架构新的投资 贸易规则的制约,呈现“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态势,将 倒逼我们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生态环境和潜在风险显性化压力增大。如果说,在过 去高增长常态下,资源环境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的话,那 么进入新常态,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和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