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家行政副院长王京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扩内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扩内需 王东京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最近美国对部分中国 商品加征关税,发动了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 战,央行宣布定向降准释放约7000亿流动性。在这样的背 景下,有人认为政府未来的政策重心应从供给侧转向需求 侧,并将扩大内需作为主基调。我认为,中国经济保持持 续健康发展需要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绝不能动摇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 是扩大内需,而且是积极的扩大内需。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扩大内需的中国方案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 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 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由此可见,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心应从原来的 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扩大内需只能从需 求侧着手。事实上,从供给侧也可以扩大内需。若生产过 剩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当然要从需求侧扩内需;但 若生产过剩是由结构性问题所致,那么就应从供给侧扩内 需。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生产 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 素价格上涨,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 限;另一方面,产业升级缓慢,过剩产能累积,需求外溢 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 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 更为突出。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要变,从需求侧 扩大内需虽能实现总量平衡,却解决不了结构性矛盾。只 有从供给侧扩大内需,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 平供需平衡跃升。   回溯经济学发展史,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政府管 理经济的看法是不同的。1803年,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 论》中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原理,这一原理被 称为“萨伊定律”,其理论立足点无疑是在供给侧。在萨 伊看来,有供给就一定有需求,市场能够自动出清。可是 1929年至1933年西方经济发生大萧条,令“萨伊定律”不 攻自破。1936年,凯恩斯用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流动性偏好”等三大心理规律,论证了 经济萧条的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并提出政府要通过 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有效需求。从此,政府管理经济的重 心从供给侧转向了需求侧。   然而时过境迁,凯恩斯的立论基础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比如“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当人们收入增加 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却赶不上收入增加,这样使 新增消费在新增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可二战后随着消 费信贷的兴起,欧美国家居民储蓄率急剧下降,说明消费 倾向递减只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并非永恒不变的 规律。再比如“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说由于人们有保持 现金的偏好,政府不能通过调低银行利率的办法刺激投资 ,否则会陷入流动性陷阱。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是,信 用卡消费风靡全球,手机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大多消费 者不再有流动性偏好。   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胀”后,凯恩斯理论 更是受到广泛质疑。为摆脱“滞胀”,供给学派应运而生 并一度成为美国的国策,政府管理经济的重心从需求侧又 回到了供给侧。从政策取向看,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其 实并无大异。供给学派也主张刺激投资,不过办法是从供 给侧减税。里根主政时期曾大量削减政府开支,降低个人 所得税和企业利润税。从实际效果看,减税虽然降低了企 业成本,短期内也确实拉动了经济,但并没有解决美国的 生产过剩问题,相反却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供 给侧扩大内需,既不同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也不同 于西方供给学派,更不是对“萨伊定律”的回归,而是基 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综合研判全球经济大势和我国经济 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 从供给侧扩大内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坚持从供给侧扩大内需,必须处理好近期任务与长期 目标的关系。从近期看,要重点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供求结 构性矛盾,激活国内需求潜力;从长期看则是建立从供给 侧持续扩大国内需求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 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既要 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   从供给侧扩大内需,当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三 去一降一补”,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 供给,用更有效的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可是目前有一种 观点,认为“三去一降一补”只是供给侧的存量调整,与 扩大内需没有关系。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事实上,中 央要求“去产能、去库存”,就是为了给有效供给腾空间 ,就是在调整国内的供求矛盾;“去杠杆、降成本”,目 的是提高企业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