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家行政副院长王京东: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逻辑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逻辑 王东京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成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回答了公有制与市场能否结 合以及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推动经济理论创新 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逻辑前提是创新公有制实现 形式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理论界对在公有制基础上能否发 展商品经济展开了讨论。当时人们一致的看法是,国有企 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可以产生商品交换,但国有企业 之间不可能形成交换关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 话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可当时有人质疑,说马克思明确讲“私有权是流通的 前提”,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何以产生商品交换呢?   追根溯源,公有制不能产生交换的观念是来自古典政 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有两大前提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财产私有且受法律保护。没有分工 ,大家生产相同的产品用不着交换;若财产不是私有或不 受法律保护,无偿占有别人产品不受惩罚,也不会产生交 换。   将分工作为交换的前提,学界没有人反对;人们的分 歧在于,财产私有到底是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一些 国家至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理由是我们坚持 以公有制为主体。由此看来,对这个问题很有必要从理论 上作进一步的澄清。让我们先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的 ,其原意究竟是什么?   不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中确实讲过,“私有权是流通的前提”;在《资本论》第 一卷中马克思还说,交换双方“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 者”。于是有人据此推定,马克思认为交换的前提是私有 制。然而认真研读马克思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发现以上推 定其实是对马克思的误读,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   首先,马克思从未说过交换产生于私有制,相反他认 为是产生于公有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他写道 :“商品交换过程最初不是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的,而是 在它的尽头,在它的边界上,在它和其他公社接触的少数 地点出现的。”在《资本论》中他也表达过相同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讲作为流通前提的“私有权”,也不是 指生产资料私有权。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商品 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 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而且还说,商品是物,为 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发生关系,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 者。显然,马克思这里讲的“私有”并非生产资料私有而 是产品私有。   事实上,生产资料私有与产品私有也的确不是一回事 。以英国的土地为例。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英国法 律规定土地归皇家所有,但土地上的房屋(产品)却可归 居民私有。正因如此,所以房屋才可作为商品用于交换。 这是说,产品能否交换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关键在产 品是否私有。   既然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产品私有,那么在公有制基础 上产品怎样才能私有呢?要说清这个问题需引入“产权 ”概念。在现代经济学里,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 财产的法定归属权;产权则包含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与 转让权。以银行为例,银行的信贷资金来自储户,信贷资 金的所有权归储户;而银行通过支付利息从储户那里取得 信贷资金的产权后,资金如何使用、收益如何分享以及呆 坏账如何处置,银行皆可独自决定。于是所有权与产权出 现了分离。   所有权与产权一旦分离,生产资料公有而产品则可以 私有,因为产权的最终体现是产品所有权。以农村改革为 例,当初将集体土地的产权承包给了农民,于是交足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农民的。再比如国企,国企 的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而企业之所以能将 产品用于交换,也是因为国家将产权委托给了企业,让企 业拥有了产品所有权。   综上分析可见,商品交换的前提不是生产资料私有 ,而是产品私有;而所有权不同于产权,产品是否私有与 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关。我国的改革实践也已证明,只要改 革公有制实现形式,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产权分离,并把 产权明确界定给企业或农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可 以发展市场经济。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逻辑前提是改革 价格形成机制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央强调,“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年亚当·斯密有个形象 的比喻,说资源配置有两只手: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 的手。而且他认为,资源配置应首先用无形的手,只有那 些市场覆盖不到的地方才需政府拾遗补缺,用有形的手去 调节。   上世纪30年代国际上发生了一场大论战。当第一个计 划经济国家苏联建成后,许多学者为计划经济大唱赞歌 ,可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1920年却发表了《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指出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可能通过 “计划”实现。米塞斯的观点,得到了哈耶克和罗宾斯等 学者的极力推崇。   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科 斯说:资源配置在企业内部是计划;在企业外部是市场。 于是科斯问:如果计划一定比市场有效,可为何未见有哪 家企业扩大成一个国家?相反,若市场一定比计划有效 ,那人类社会为何会有企业存在?由此科斯得出结论:计 划与市场各有所长,互不替代,两者的分工决定于交易费 用。   “交易费用”人们已耳熟能详,无需再解释。科斯的 意思是,资源配置用“计划”还是用“市场”,就看何者 交易费用低。若计划配置比市场配置交易费用低,就用计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