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俞永跃: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水平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抢抓机遇 改革创新 努力提高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水平 俞永跃 (2012年4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会议是有史以来海洋与 渔业系统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 是,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 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97号)等一系列文件 和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工 作成效,深入分析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研究部 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海洋与渔业科技主要工作任务。在 后面的会议议程中,有六个典型要交流发言,国家部局、 兄弟厅局领导要作重要指示,最后赵局长还要作重要讲话 。这里,我先就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具体工作,讲四 点意见。 一、“十一五”以来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 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海洋与渔 业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和科技强渔战 略,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和能力建设 ,海洋与渔业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着力推进创新研发,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围绕海洋综合管理与渔业转型发展需要,主 动设计,积极争取,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大项 目,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努力破解制约海洋与 渔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问题。“十一五”以来,共实施各类科研 项目1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481项,争取财政投入 22多亿元,获省级以上创新奖4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 1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浙江省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 贡献率达到了55%左右。 在海洋方面,一是积极开展基础研究,通过实施“908专 项”、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项目,开展基 础调查和研究,创新、集成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方法。 “908专项”的实施,更新了我省海洋资源、环境等基础数据 ,构建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并创新形成了一批海洋 调查技术和方法;二是着重加强应用开发,在海洋监测预 报、生态修复、防灾减灾方面,建立了风暴潮和海浪灾害 的预警报模型、赤潮灾害风险和损失评估模型,开发出基 于遥感和GIS技术的赤潮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系统、风暴潮 灾害预警分析系统,为准确预报和防台减灾应急管理提供 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实施了一批有关生物多样性、近海生 态系统评估修复等海洋生态保护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探 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技术和模式;在海洋新 兴产业领域,创新了一批海水淡化、潮流能发电技术和装 备,研发了一批海洋生物药物、功能产品,很好的支撑了 产业发展。 在渔业方面,一是不断加强良种选育,通过实施水产 种苗工程,自主选育出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罗氏 沼虾“南太湖2号”、杂交鳢“杭鳢1号”等4个国家水产新品种 ,突破了沙塘鳢、曼氏无针乌贼、厚壳贻贝等10多个本地 野生经济种类人工繁育技术,建成了“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 种中心”1家、国家级原种场3家、国家级良种场2家和20家省 级水产原、良种场,有力地支持了我省水产养殖业的转型 升级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的蓬勃开展;二是大力实施 技术创新,探索总结、创新集成了虾鳖混养、鱼珠混养、 稻鱼共生和大棚设施养殖、底部增氧等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和模式,促进了水产养殖主导产业的提升发展,(如:南 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多茬养殖亩产3吨左右、亩净利3-5万元 ,为传统养殖方式的5倍以上);开展了海捕虾二氧化硫残 留控制、大宗淡水鱼、大黄鱼和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水产品 深加工、捕捞水产品综合利用等水产加工技术研究,提高 了水产品加工质量和附加值;开展了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了20余种检测方法 ,研发了南美白对虾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罗氏沼虾病 毒诊断试剂和鱼类疫苗;开展了对东海主要渔场、象山港 、三门湾等重点港湾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调查,形 成了一套规范实用的调查和评估技术等。 (二)着力加强示范推广,科技应用水平持续提高。 “十一五”以来,通过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实施主推品种 主推技术联合行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加强渔农民培训 ,海洋与渔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科技成 果转化率达30%。 一是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应用。围绕海洋管理和生态保 护,加强“908专项”成果在海域动态监管、生态环境保护评 价、海岛保护管理、规划区划编制等领域的应用,信息服 务能力大幅提升。加大风暴潮、海浪数值预警报模式、风 暴潮漫滩灾害风险辅助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科技成果的业 务化应用力度,灾害预警报服务日趋完善。以卫星遥感、 航空遥感和地面监视监测为主要手段,开展对海域使用状 况的全方位动态监管。投入3.4亿元建立了海洋渔船安全救 助信息系统,安装渔船终端设备3.5万多台(套),实现了 船位实时监测、遇险预警信息服务等功能,有效防范渔船 避碰,提高了海上渔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特别在去 年“梅花”台风期间,实时监控在我省洋面避风的38艘外省渔 船动向,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围绕海洋新兴 产业发展,加快了海洋能、海水淡化、海洋药物、生物产 业技术开发应用,培育发展了一批海洋高科技企业,海洋 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海水淡化规模居 全国首位。 二是大力推行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依托水产技术推广 体系,通过责任渔技制度的全面落实,组织开展主推品种 和技术的联合推广行动,遴选发布每年度的水产养殖主推 品种和技术,重点推广了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等10大主推 品种和大棚设施养殖、池塘底部增氧技术等10项主推技术 ,应用总面积达到130多万亩,为渔农民直接增效10亿元以 上。(如底部增氧技术实现了池塘立体增氧,能有效提高 养殖抗病力和产出率,每亩平均增效近千元。)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先进实用技术示 范推广为重点,全省8个科技入户示范县共培育科技示范户 1400户,辐射带动1.56万户,示范面积9.2万亩,辐射面积 25.3万亩。同时,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累计制修订省级以 上渔业标准102项,投入3000万元支持建设标准化示范区 198个,全省推行标准化养殖面积217万亩(占46%),通过 组织渔业科技入户专家组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和对口帮扶 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帮助渔农民直接解决生产中 的技术难题,同步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 四是切实做好渔民培训工作。围绕提高渔农民应用科 技的素质和能力,推进渔民素质教育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 养“金蓝领计划”,着重开展渔业实用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 。近年来,累计培训渔民45余万人次,帮助渔民掌握和运 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展渔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收致富。 (三)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 升。 在国家、地方及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海洋与 渔业发展重点领域,我省加大投入,扶持建设了一大批重 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和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大 幅改善了科研基础条件,全面提升了科研创新服务能力。 目前,我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80余个 ,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海洋1家,渔业1家),省级 22家(海洋7家,渔业15家);组建省级海洋与渔业科技创 新服务平台各1个,技术人员100多人;建立省各类科技创 新团队8个,参加技术人员200余人;创建各类科技示范园 区(基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 1个,国家级示范淡水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科技兴海 示范基地7家,省海洋科技园区4家,省渔业创新中心和区 域高科技园区9个;与大院名校、企业共建的海洋科技创新 载体93家;开展了虾、贝类、大宗淡水鱼等3个国家产业技 术体系岗位专家及区域试验站建设,建立了全省水产育种 协作攻关平台。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批面向需求 、创新高效、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载体,为科 技创新应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着力完善科研推广体系,科技发展能力明显增 强。 立足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强科研院所和推广体系建设 ,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省市县乡四级推广机构 和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海洋与渔业科 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目前全省共有涉海涉渔高等学校 、科研院所(站)32家,拥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600余人 ,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 在科研体系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科研院所基 础设施、中试基地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增强科研能力 ;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新组建了 浙江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省 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海洋研究院等机构;积极培育 新型创新主体,建设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48家,开始形 成由部属科研院校、省级科研院所、各地市(县)水产研 究所、科技示范基地、企业研发中心等组成的纵向科研体 系和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横向科研网络,体系建 设渐趋完善。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我省着力开展了海洋 环境监测预报、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水产品质量检测和渔 船安全救助等四个平台建设,并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完 整的工作体系,在海洋综合管控、防灾减灾、监测预报和 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推广体系建设上,通过加大推广体系改革,落实新 型责任渔技制度,创新推广运行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渔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四位一 体”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日趋 完善,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达到115个(不含乡镇站 ),推广人数1356人,基本构建起了以省站为龙头、市站 为纽带、县站为骨干、乡镇站为基础的四级水产技术推广 体系,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 到,当前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运行机制不健全,关键技术创新不足,对海洋 与渔业发展的支撑不够。 目前,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发展与需求相比,明显滞 后,在诸多领域科技创新不足(宏观的应用基础研究少、 中观的产业发展研究少、微观的关键技术研究少),技术 水平不高,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原因在于,一是科研立 项与生产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缺少产业发展源头性的 自主创新,直接导致可用成果不多,难以有效转化,难以 被生产者接受;二是缺少稳定的投入机制,能够让行业科 研人员潜心研究,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持续性、针 对性的攻关研究,导致目前短平快、局部性的技术开发和 应用研究项目较多,全局性、系统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少,表现在成果有,但低水平重复多,关键性、基础性、 有影响力的少;三是缺少持续的研究机制,对制约海洋与 渔业长远发展、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缺少系统研究,家底 不清,需求不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致使行业内缺乏某 一领域的杰出人才。 第二、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不高。 科技创新出成果,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在用上,但目前 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左右,海洋与渔业也差不多 这个比例,这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在65%以上的水平。这里 面,一是产学研推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转化应 用链,直接可推可用的实用技术、新品种少,示范和应用 不够,如省级以上的49项成果中,真正大面积应用、对生 产促进很大的技术不多;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强,编制紧 、经费缺、人员少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乡镇一级总体 偏弱,在全省81个涉海涉渔县区,只有18乡镇建立专业站 ,人员流动大,稳定性差,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三是渔农 民从业素质不高,年龄大,文化低是普遍现象,对技术的 接受、吸纳能力弱。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我省农业从业人 员中,小学文化以下的占 7 1 % ,大专以上文化仅占 0.1%,51岁以上的占53%,这样的结构,技术要应用到位确 实很难。 第三、总体投入不足,科研和推广相关基础薄弱。 缺少海洋或渔业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对海洋 与渔业科技的投入相对更少,基层科研、推广经费缺乏现 象比较普遍。我省涉海涉渔主要科研院所,除国家队之外 ,受编制、经费等各方面制约,普遍规模不大,基础不强 ,优势学科不突出,领军人物很少甚至没有,与当前发展 需要相比,差距明显。在基础设施和科研手段建设上相对 滞后,缺少现代化中试基地和设施装备,各类创新平台、 载体虽多,但人还是那些人,国家级的少、高水平的少 (全省仅国家海洋二所和省淡水所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海洋与渔业各一个);在人才队伍方面,我们人数虽然 不少,但领军人物少、学科带头人不多;在技术推广体系 建设方面,乡镇站点和队伍建设仍然较弱,基层推广人员 长期受编制、待遇等问题困扰,影响工作开展。 第四、缺少有效的协作机制,海洋与渔业科研力量分 散。 海洋与渔业科技力量相对分散,海洋与渔业专业跨度 比较大,科研对象、内容、手段和方法各不相同,要合二 为一、互为通用确实比较困难,而就在同一领域,我们既 缺少一种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力量的协作机制,也缺少能有 效整合科研平台力量形成产学研结合贯穿式链条式的协作 手段(类似水产种业协作攻关形式),这直接导致我们有 限的科研力量各自为政,分散分布在各个领域,很少协同 组合,有效链接,难以形成科研攻关合力,致使关键性、 基础性、急需型的技术重点难点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解决 。 分析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从发展环境看 ,我们正处在发展海洋与渔业科技的历史机遇期,今年中 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省委、省政 府相继召开会议(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出台政策(省委97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 新的若干意见》)贯彻部署,各地也都在抓紧落实,自中 央到地方,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为我们的工作开展创造了 良好的宏观环境;从发展需求看,“十二五”是我省海洋经济 “两区”建设和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期,推进科技创新,既是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海洋与渔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也是推动海洋与渔业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要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全面推进海洋与 渔业科技创新,为我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 技术支撑。 二、下一阶段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总体思路、目标任 务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也 是我们加快海洋经济“两区”建设、现代渔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阶段,要推动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科技 进步。 (一)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与渔业科技的发展要按照 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海洋经济和支撑产业发展,坚 持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系统研究、重在应用,以提高科 技创新水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目 标,以创新行业科技运行服务机制为动力,强化科技创新 、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环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大力推进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我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又好 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努力建成面向需求、结合紧 密、运行高效、能力一流的全省海洋与渔业科研和推广体 系,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突破转化一批制约发展 关键技术,创新形成稳定支持的投入机制和源自生产的立 项机制,探索建立直接有效的成果转化应用链,产学研推 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 ,海洋与渔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海洋与渔业科技贡献率达 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5%,努力实现“四个一批 ”。 一是水产种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产学研融合、育繁 推一体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基本建成,力争选育形成2-4个 新品种,建成2-4家在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种业龙头企业,新 建一批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良种场和优质种苗规模化繁 育基地。 二是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初步构建起水产养殖、 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新兴产业五 大类10个海洋与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海洋与渔业公益性 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集成和主导产业发展 等方面取得突破和提升,掌握一批支撑海洋与渔业发展的 关键共性技术。 三是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海洋管理、海洋环保和 防灾减灾技术加快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水产技术推 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四位一体”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快速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基本形成,转化科技成 果100项以上,设立科技示范县20个,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10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万户,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培 训基层推广人员和渔农民50万人次,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 术和模式。 四是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学研推一体化科技创 新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基础条件大幅 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各创新载体、创新团队建 设进一步加强。力争建设2-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建4- 5个涉海涉渔科技创新团队或产业联盟,培育打造1-2家国内 一流的现代化科研院所,建成一批先进科研中试基地和海 洋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下一阶段我省海洋与渔业科技 要围绕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力争在关键技术 研发、加快推广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上有所突破,有所进 步。 1.要在解决当前制约海洋与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上有 新突破。 一是海洋方面,要围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和海洋公共服务三项需求,在海洋综合管控、生态保 护修复、海洋监测预报、防灾减灾和新兴产业培育五大领 域,加强监视监测手段、评价体系、评估标准等支撑技术 研究、集成与示范应用。 海洋综合管控领域,要着力提升管理、监测、评估能 力,开展“数字海洋”(海洋基础数据信息化)、海域和海岛 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围填海综 合生态效应评估、涉海重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 行业承载指标、海域使用价值评估体系与标准、海岸带整 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