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谢为民:以“八一”的名义铸教魂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以“八一”的名义铸教魂 ——在“全国教育创新发展•八一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为民 (2017年7月27日) 尊敬的钟会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们 、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火热的南昌欢迎热情的你们,热情的你 们动感着南昌! 九十年前的南昌,有这么一群人,满怀着家国情怀的 责任与担当,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上称之为 “八一起义”。九十年后的今天,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一 件“百年之计”的大事,相聚在南昌,活动的主办方创意 为“八一峰会”。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八一 军旗升起的地方——美丽的南昌隆重举行“全国教育创新 发展•八一峰会”,很有意义。我谨代表南昌市教育局向来 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同仁、媒体朋友莅临南昌、 参加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感谢!南昌因 “八一”而闻名,教育因创新而发展,峰会因你们而精彩 。天下英雄城,南昌欢迎你! 九十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打开了“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 反革命”的新局面,走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新道 路。这石破天惊的“第一枪”,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枪”,是开拓创新的“第一枪 ”,是敢为天下先的“第一枪”,是铁肩担道义的“第一 枪”,从此,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开启了走向民主解放、当 家作主、幸福光明的新航程。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光辉的历程铸造红色的 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 为人先、勇于创新”。如果说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都是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那么,毫无疑问,产生于南昌起义 这一伟大革命实践的八一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 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高地的一座巍峨高峰 。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就是要深切缅怀 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光荣传统,就是要时刻铭 记“八一精神”,大力弘扬“八一精神”,积极践行“八 一精神”,让“八一精神”在新时代闪烁着璀燦的新光芒 。我们举办“全国教育创新发展•八一峰会”,就是要让 “八一”与教育相遇,让“八一精神”与教育本质相融 ,让南昌教育因“八一”而更精彩;就是要把弘扬“八一 精神”融入到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全过程,让“八一峰 会”成为教育创新的新坐标,成为南昌教育的新品牌,成 为江西教育的新亮点,成为全国教育的新平台。 精神是支柱,是财富,更是动力,“敢为人先”是八 一精神最本质的内涵。创新是方向,是形象,更是力量 ,创新发展是教育实践的最核心的动能。教育的活力,只 有在改革中才能迸发;教育的动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爆 发;教育的魅力,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以彰显。近年来 ,南昌教育人以“八一精神”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敢为人先,勇闯新路,务 实求真,在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敢闯敢试,先行先试,不 断探索,不断创新,“学在南昌”教育品牌不断唱响,南 昌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全国之先实现零择校,央视《焦点 访谈》对此正面深度报道;应对寒潮启动预警,提前放寒 假的果敢决策,展现南昌教育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 ”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小学推迟至8:30上学的创新做 法,各级媒体纷纷称道,赢得社会各界点赞;成立“南昌 市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有效破解 “有偿家 教”难题,在全国也属首创;组建南昌教育为民服务中心 ,与12345市长热线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一站 式教育服务,成为南昌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集团化办 学向纵深推进,不断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门口就能 上好学”的曾经梦想正在努力成为当下现实;交流轮岗、 名师带动,赣派教育家成长行走在专业化发展的大路上 ……此举此措,无不是改革实践的生动写照;此成此效 ,无不是教育创新的丰硕成果。 创新,是教育之基,更是教育之魂。没有教育的创新 ,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创新的教育,就没有教育的未 来。当前,改革正涉深水区,教育处于转型期,观点纷呈 ,流派林立,有关教育的各种理论、理念、批评、质疑纷 至沓来,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作为教育人,我以为 ,我们要始终做到教育为民的初心不忘,为国育才的立场 不改,启民心智的情怀不变,要用坚定的信仰坚守教育的 阵地,用创新的利器开拓教育的发展,用教育的理想践行 理想的教育。 一是要在质疑中创新。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说奇怪 又见怪不怪的现象,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上几句,当然多是 怀疑、批评、指责与非议,否认多于认同,责难多于点赞 ,苛求多于宽容。教育顶着压力前行,学校背负重压办学 ,教师们虽倍感委屈但仍凭着良知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执 着地守望。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待遇问题、师德问题、 舆论问题,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质疑、太多的期待拷问着 教育,困扰着学校,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