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孙学明:在昆明市药业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昆明市药业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孙学明 (2008年7月14日)   同志们: 刚才,张祖林市长就加快药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云 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了很好的动员。昆明市委、市政 府就药业产业发展单独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在我省尚属第 一家,对于药业企业实施二次创业、提档升级,是一个极 好的机遇。同时,也将对把云药产业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 支柱产业之一,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根据会议安排 ,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云药产业发展现状 自“九五”以来,云药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 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持续保持了位居 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的很高的增长速度。据云南省医药行 业协会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拥有药品批准文号 4329个,扣除不同规格产品,实际拥有品种数1980个。制 药工业完成生产总值77.78亿元,比2006年增长29.85%;工 业增加值32.69亿元,增长31.5%;利润6.9亿元,增长 17.69%;新产品产值达8.78亿元,增长53.7%,占总产值的 11.3%,并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批发企业完成经营额 125 . 3亿元,增长16 . 23%;实现利润1 . 49亿元,增长 35.64%。 云药产业自身纵向相比,发展快速,但横向相比,则 凸显出了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偏慢的问题,远远落后于 发达地区,就是与贵州省相比,也落后很多。2000年,我 省医药产业规模与贵州省相当,工业产值都在30亿元左右 。到2007年底,贵州省制药工业产值达110亿元,自2000年 起年均增长24 .2%;而我省只有77 .78亿元,年均增长 17.2%;2000年我省产值上亿元的制药企业有6户,贵州省 有7户,到2007年我省发展为15户,占制药企业总数的 8.88%,贵州省则高达30户,占制药企业总数的21.7%。不 论是经济总量、企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省都远远低 于贵州省。制约云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我认为在 于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发展环境欠缺。1.云药产业发 展没有明确的主导部门,规划、发展、政策资金扶持等职 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家家都在管 ,实际一家都没有管好、管到位,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被分 割。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协调机制的缺失,致使省委 2003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中很多政 策没有都得到有效落实。而贵州则成立了省级层面的医药 产业发展领导组织机构及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全省药业产 业的规划与发展,强化规划、布局、发展、政策出台及落 实等各项工作。2.同样都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支柱 产业之一,我省至今没有一个医药产业园区,而贵州省则 有7个医药产业园区,集约化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投资成本 。3.对云药产业发展重视度不够,扶持政策不足不到位 ,地价偏高,融资难度大等等。 (二)创新能力不强,大资源、小产业现象突出。 1.人才、技术储备和造血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现有人才使用不尽合理。全省95%以上的药学人才集中在 医院、学校等机构,科研、生产、经营系统人才密度远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能力弱。2.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国 外企业每年新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以上,发达国家 15%--20%,全国平均1.02%,而我省不到0.5%。研发经费的 不到位,直接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 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的科技创新成果。截止“十五”末,我省注册新药24个,而贵 州省则高达49个。3.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协作不紧密。 全省共有以医药为主的研究机构20余家,在植物分类、植 物化学、动物毒素分离和纯化等方面,技术、设备属国内 领先水平,在部分领域的开发及产业化发展方面甚至进入 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是,由于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 隔离,导致一方面企业得不到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另一 方面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我 省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三七产量占全国的98%,是我 省道地药材,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但是,以三七为原料 的单、复方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全国近1000家,我省只有 36家;生产批文全国有3100多个,我省只有不到200个;药 品制剂全国300多种,我省只有80多种。年产三七900多万 公斤,只有不足20%在省内得到加工增值,全省以三七为原 料的产品销售收入只有20亿元左右,仅为天津天士力复方 丹参滴丸一个品种的1/5。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全省药物 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0%,大资源、小产业现象突出,资源 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不强。1.企业结构不合 理,两极分化严重。2007年,全省制药工业产值上亿元的 企业只有15户,但产值却占总产值的74.5%,其余90%的企 业都属小型企业。规模的偏小,带来了竞争力弱、效益不 佳的情况。2007年全省制药企业60户亏损,占企业总数的 40%,亏损额高达1.54亿元。2、品种结构不合理。2007年 ,全省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2个,仅占品种总数的 2.77‰,1000—5000万元的只有32个,两者合计也只占品种 数的1%。民族药、植物药是我省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是 ,2007年全省127个民族药仅完成销售收入3.87亿元,只占 总销售收入的6.23%。民族药生产上市已5年多,至今没有 一个品种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最高的只有4500元,多数 在百万元水平。企业做不强、品种做不大、特色不突出、 优势没发挥,已成为制约云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营销理念较落后,销售不畅。1.营销人才缺乏 ,多数企业不注重营销队伍建设,营销队伍不足,缺乏系 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营销技能。2.销售网络不健全。除极少 数企业在省外建有销售网点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自己 的销售网络。3.品牌意识不强,好山、好水、好药材,没有 做成好品牌,全国驰名商标只有云南白药、康王两个,而 贵州省有4个。4.广告意识不强,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意识根 深蒂固,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上作广告,我省只 有云南白药、康王、排毒养颜胶囊等极少数几个品种。在 省内媒体上的一些产品广告,包装差、创意差,甚至可以 说是低俗,不但没有形成好的卖点,相反引起公众的反感 。营销理念的落后和销售网络的不健全,直接导致我省产 品销售不力。 (五)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发展缓慢。我省药材资源居 全国之首,家种植物药材145种,面积达160多万亩,年产 量2200多万公斤,但是除三七、天麻、灯盏花、当归等少 数几个品种为规模化、规范化栽培外,其余绝大多数品种 的种植都是零散的、非规范化的,造成品种混乱、种质下 降、品质不高、产量不稳定。而贵州省规模化、规范化栽 培的药材品种达41个。小规模、不规范的栽培方式,直接 导致我省药材做不大、效益不佳、发展缓慢。 二、药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医药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条件,也面临着极大 的挑战。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 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是: (一)世界医药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据国家 《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世界医药市场在未来 几年仍将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 度。预计到2010年医药市场将达7600亿美元。 (二)我国医药市场高速发展趋势不可逆转。1.党的 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 务的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已在全国 79个城市试点,2008年将扩大50%的城市,中央和地方财政 补助标准将不低于40元/人;“新农合”2007年参保人数达 7.3亿,筹集资金428.3亿元,2008年将全面覆盖,人均筹资 水平从50元提高到10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助标准从 20元提高到40元,社区医疗和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 力正在逐步显现。2.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33亿 人,占人口总数的10.2%,但老年人药品消费却占药品总消 费的50%,并且老年人口每年保持3%的递增。人口老龄化对 药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3.我国用药水平的差异,正是 医药经济潜在的购买力。全球中等发达国家用药水平为 50美元,发达国家中美国为319美元,法国为356美元,日 本为348美元,而我国人均不到10美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用 药水平的差异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近10年来,我国医药 产业平均增幅达18%,是GDP增幅的二倍,2007年增长速度 更是高达25%,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 本的第三大医药市场。 (三)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 药产业发展。国家第一次制定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医药 行业发展作出了部署。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 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要做强烟草及其配套 、能源、医药等10大行业,建设烟草及其配套产业基地、 能源基地、磷化工及磷复肥基地、云药基地等8大基地;云 药产业基地在全省6个片区布局规划了生物医药、天然药物 、民族药的发展,计划到2010年,全省人工种植药材面积 达120万亩,制药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左右 。各省、区、市也纷纷将医药产业列为重点支柱产业加以 培植,并相继建立起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北京中关村 生命科学园已有4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入园,北京亦庄医 药园聚集了80多家医药企业,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 葛兰素史克、强生、施贵宝等数十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 企业。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 存在很多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国际医药行业重组并购愈演愈烈。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排名前列的跨国医药公司大多进行了不 同规模的兼并重组,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分析预测,全 球未来十几年内将迅速形成50家巨型制药集团,未来世界 医药市场80—90%处方药市场份额将被这50家巨型制药集团 控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国内也掀起了重组并购热潮 ,截止2004年几乎所有大集团、大企业都加入了并购行列 。统计数据显示,仅2003年度,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数量高 达43起,几乎平均一周就发生一次,这样高频率、大数额 的资金流动是前所未有的。并购重组带来的是市场的兼并 、技术的占有、人员的优化、成本的降低,直接加剧了竞 争。 (二)外企大举抢滩国内市场。同其它领域一样,我 国巨大的药品消费潜力,对国外大型企业集团极具吸引力 ,国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纷纷将目标市场锁定中国,通过 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抢滩国内市场。据了解,世 界前20名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国内合资建厂,开办独资企 业,设立研发中心,产业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 化的发展趋势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