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施建华:在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专题协商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专题协商会上的讲话 施建华 (2014年8月26日) 刚才,薛红副县长代表县政府就近年来我县城乡劳动就业 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通报。近年来,县委、县 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里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采取 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使我县每年有9000多个城乡劳动力 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为促进崇明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当 然,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的限制,我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促进和保障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刚才与会同 志就进一步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就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 业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 ,就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城乡劳动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四点 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一)加强就业形势宣传,转变群众择业观念。虽然上半 年我县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促 进新增就业仍存在一定压力。因此,政府在继续关注就业 形势发展变化的同时,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采取多种宣 传方式,如组织就业形势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为求职 人员解读当前就业形势,引导群众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 就业形势,帮助他们积极进行多渠道就业。同时,政府还 要加强对失业无业人员就业观念的舆论引导,针对“等、靠 、要、怕”(等公益岗位、靠政府保障、要父母支援、怕苦 怕累怕远)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 树立积极、理性的就业观。要使广大群众懂得,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法律允许,只要 创造价值,贡献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和提倡。 (二)增强就业政策宣传,扩大政策知晓度。近年来 ,市县相继出台了各类就业帮扶政策,新政策内容广泛、 政策性强、含金量高。对此,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及 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载体开展就 业政策宣传活动,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送到用人单 位、社区、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城乡居民和外来务工人 员的手中。岛内各报刊、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等媒体要进一 步丰富和充实现有就业栏目的内容,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 影响力。县就业促进中心还可以通过编印相关政策资料 ,在县社会保障办事大厅、乡镇、社区(村)存放,供前 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领取查阅,以扩大政策知晓度。 (三)创设就业宣传专栏,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县政 府网站要开辟就业专栏,定期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职能 部门要利用大学生毕业的契机,联合新闻媒体走进校园 ,开展县情教育,发布本县紧缺和急需的专业岗位信息 ,引导崇明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基 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通过“定期、定点、定时”在乡镇 政府宣传栏、村(居)委会公开栏或其他公共信息宣传栏 张贴发布招聘工作信息,方便企业和求职者了解就业岗位 信息。还要开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咨询服务热线,并通过 新闻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及时刊播解答求职人员提出 的各种疑难问题,帮助求职人员尽快了解岗位信息,尽早 就业。 (四)巩固就业成果,加大典型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 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劳动者自谋职业、企业积极吸 纳就业、基层单位切实落实就业政策等先进典型,营造自 主择业、帮扶就业、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各 级党委、政府、社区和企业重视就业工作的好做法和好经 验,以及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方面的先进典型 ,为就业再就业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强就业服务管理,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就业领域。要建立人保、 教育、统计等职能部门信息沟通机制,重点开展本县未就 业人群调查、失业率监测调查、应届毕业生调查、启航信 息库人员调查,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主动搜集各乡镇辖区内企业的 用工需求,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 的招聘活动,帮助失业人员更好地寻找到就业岗位。要围 绕岗位开发,动员各类企业参加,大力发展岗位援助联盟 。通过企业承诺提供新增岗位,劳动部门提供相关就业政 策服务,共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依托乡镇对本辖 区内的未就业人员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观念教育,重点对 “4050”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拓宽他们的求职面。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随着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目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学历 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向职业 教育倾斜,通过提供补贴培训政策,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培 训。政府有关部门要联合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举 办针对行业特点、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 训,特别是要把因没技能在外失业返乡的农民工作为培训 重点,使农民工都有一技之长,早日实现再就业和创业。 就业服务机构要为下岗失业工人和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 技能培训,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