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人才“帽子”那么多究竟效果怎样?(关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人才“帽子”那么多究竟效果怎样?(关 注)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 的第一资源,培养一支潜心科研的高素质青年科技队伍至 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人才计 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 ,由于“帽子”过多过乱,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   科技界的有识之士为此深感忧虑:五花八门的“帽子 工程”会不会把青年创新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 ,以致扰乱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他 们呼吁:对当前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应尽快梳 理整合,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研的良好环境。    你有“千人”、我有“万人”,你有“长江”、我有 “黄河”……众多人才计划让人眼花缭乱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杨玉芳的发言引发共鸣:近些年来各部委、各省市、各单 位推出的人才计划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单位的人才计划近 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 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 ”),教育部有“长江学者”(简称“长江”)、“青年 长江学者”(俗称“小长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中组部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 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 推进计划”,中国农科院有“青年英才计划”,人社部有 “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有“香江 学者计划”……   加上各省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 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全国各级各类的 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指出 ,各部门、各省市推出人才计划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在吸 引、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 是,由于这些人才计划政出多门、定位重叠、标准不科学 、评选不公平、管理不完善,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正日益凸 显,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些计划的评选异化为“拼关系”,谁的导师名气大 、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帽子”   “我们系前年引进了一个非常好的年轻老师,他在国 内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读博士后。他回国后工作非常 出色,被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权威科技杂志《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科技评论》(TR)评选为2015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 (每年在全球评出35位35岁以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创新精 英)。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回国后连续两年申请‘优 青’,都莫名其妙地落选了。”邢新会对类似事件深感不 解,“我们系还有两个非常不错的青年人才,去年参评 ‘小长江’时也意外落选。”   据记者了解,有类似遭遇的高校、科研单位还有不少 。   为什么类似现象会频频发生?   “原因之一就是一些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有问题。”全 国政协委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原总工李莉认为,评 选人才计划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创新能力和潜力,而不是简 单的“数数”。“正确的评价应该是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 不同性质,采用相应的标准分类评价,但现在是不管你搞 什么,往往就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等数字指标。 ”   “现在全国的人才计划那么多,导致评审的工作量非 常大。许多评审专家叫苦连天:不是在评审,就是在去评 审的路上。”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 峰说,“这不光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直接导致评审 专家不可能花足够时间去认真评审,结果只能去数申请者 刊发的论文数,或者看他过去戴过什么‘帽子’。”   受访人员指出,比评价标准不合理更“要命”的,是 评选过程中的“拼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院士 曾多次受邀评选“千人”“杰青”和“长江”,每次评选 之前都会接到许多“说情”的电话、短信。“其中有的来 自被评者本人,有的来自被评者的导师或者所在单位的系 主任甚至是校长,措辞不一、主旨相同,就是请求‘关照 ’。”他告诉记者,“我曾私下里问过其他评委,他们都 用‘防不胜防’‘络绎不绝’来形容‘打招呼’的。”   “现在一些人才计划的评审标准,逐渐异化成了 ‘拼 关系’。”邢新会说,“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别的小组会上 ,有委员反映,现在往往是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 ,谁就能拿到‘帽子’。”   “社会上本来就重视人情,科技界的‘拼关系’也由 来已久、屡禁不止。”邢新会不无担忧地说,“如果任由 各类人才计划评选中的‘拼导师’风气蔓延,就会让更多 博士(后)毕业的年轻人在工作之初就染上投机钻营的恶 习,必将遗患无穷。”   抢“帽子”可能会使青年人才偏离科研的正确方向 ,贻误科研的黄金时期   为什么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如此重视“抢帽”?   “因为‘帽子’是与科研资源紧密挂钩的。”邵峰说 ,“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