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卢展工: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卢展工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 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 在为民,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一、全省人民砥砺奋进,迈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征程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七大以 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 绕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目标任务,坚持“四个 重在”实践要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 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 ,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 计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是2006年的2倍,人均生 产总值由1600多美元增加到4000多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 2800亿元、翻了一番。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2011年突破1100亿斤。新兴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4万亿元,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城镇化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中原城市群实力增强,县域 经济竞相发展。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力,高速公路通车里 程保持全国第一。生态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国家下达的节 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 ,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矿产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民 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60%以上、成为河南发展的强大支 撑,要素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等领 域改革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富有成效。开放型经济 快速发展,预计实际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累计达到1.4万亿元 、超过1979年到2006年的总和,201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 300亿美元、是2006年的3倍,建立了中部地区首个综合保 税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 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授权量翻两番,共有9项成果获国家科 技进步一等奖。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预计分别达到18000元和6000元。集 中财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高校 毕业生就业、“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2500万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大幅增加。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范围逐年扩 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开展更 高标准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取得成效,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 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发扬光大,李文祥等一 批先进模范的事迹影响广泛,河南形象不断提升。免费义 务教育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逐步普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基本 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竞技体育取得新的成绩,群众性体 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活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富有成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基层民主活力 增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水平逐 步提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得到加强 ;依法治省深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扎实开展,信访稳定 、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工作普遍加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 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集 中搬迁工作提前完成。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有效,对口支援 四川江油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 设、双拥工作成绩显著,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效推进。结合河 南实际,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学习交 流和创新实践不断深入,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 、工作作风持续转变,学习之风、创新之风、务实之风、 为民之风日益浓厚,有力推动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和中 原经济区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教育培 训力度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人才队伍建 设取得新进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 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 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严肃查处了 一批大案要案,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党 风政风有所好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体现出谋求 发展的意识、执政为民的宗旨、忠诚履职的责任、求实求 效的运作、围绕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这是最值 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   谋划中原崛起战略有所突破。我们系统梳理历届省委 确立的发展思路,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 ,集中全省干部群众智慧,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 构想,制定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推进中 原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 规划;以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 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 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气势正在形成、效应逐步显现 ,一个自强不息、务实发展的河南,一个开放包容、和谐 文明的河南,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的河南,正以崭新 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志们,五年来的成就,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 历届省委辛勤工作的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 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 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 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各部门及其驻豫机构、驻豫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港澳台同胞、 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热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八届 省委,向所有为河南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同胞们 、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 会主要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 、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 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发展 和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 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工业多处于产业链 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科 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土地 、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依然不足。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破除,对外开放水平 较低,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善民生和 加强社会管理任务依然繁重。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收 入差距较大,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环境保护、安全 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 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党的建设依然存在薄 弱环节。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的全局 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不够强,一些领导 干部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 应,一些领域不正之风还比较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 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 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落实党要 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办好河南的事情,最 根本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 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 ,在探索发展路子上求提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 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发展作为首要责任、首 要任务、首要工作,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持续探索提升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以人为本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始终着力民生 着力民心,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 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的实事,以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以民心凝聚民力、 以民力推动发展。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上求 突破。解放思想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金钥匙,我省改革开放 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提升对外开 放水平。一定要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在社会管理上求 创新。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和创新社 会管理,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定要坚持科学运作 ,在务实发展上求作为。推进工作,贵在实干,贵在运作 。必须遵循规律运作、结合实际运作、求实求效运作、依 法依规运作,以务实重干推动河南发展。一定要坚持党要 管党,在党的建设上求先行。党的建设关乎事业兴衰成败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 设,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形成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选人 用人的正确导向、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党员干部的良好 形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 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坚强保证。   回首过去,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 珍惜;瞻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征程任重道远,必须倍 加努力。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 事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 意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 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 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 、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战略定位是 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 ”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 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 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原经济区,主题是科学发展,主 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富民强省,核心是“三 化”协调,活力是解放思想,动力是改革开放,方法是统筹 兼顾,关键是实干实效。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 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 空间明显拓展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并存,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速,我省利用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更大;同时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 较多,我省发展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和风 险。发展优势凸显与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并存,国家实施扩 大内需战略,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我省的区位、人 口、农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 ;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省份竞相发展,围 绕市场、资金、资源、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态势持续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迫切并存,工业 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劳动力素质提升,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较 好;同时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三化”协调发展任务 艰巨,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利益关系调 整难度加大并存,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探索、对外 开放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汇聚成强大力量,推动改革 向深层次、系统化展开;同时改革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 触及的矛盾更加复杂,对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增强改革措 施协调性的要求更高。民生改善步伐加快与群众诉求增多 并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日趋完善;同时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更 加多元,对社会公平正义日益关切,我省作为一个发展中 的人口大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任务更 为繁重。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着建设中原 经济区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坚定 信心,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在把握大势、顺 应趋势、发挥优势中牢牢抓住机遇,在应对挑战、突破风 险、破解难题中不断创造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 临着发展和转变的双重任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目标,全面实施 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 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 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务实 发展、建设务实河南,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 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的中原经济区,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   ——重在持续。坚持把持续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 求,持续科学发展意识,持续科学发展思路,持续科学发 展举措,持续科学发展进程;把持续作为党性人品和从政 品格,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不动摇、不懈怠、不刮 风、不呼隆、不折腾。   ——重在提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规律,提升发展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 技创新,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发展层次和质量;实 施项目带动、创新带动、品牌带动、服务带动,着力基层 基础,提升领导水平和运作能力。   ——重在统筹。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各项事 业发展,形成共同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局面;统筹 协调各方力量,围绕大局、团结合作,形成建设中原经济 区的强大合力。   ——重在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 人民主体地位,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共 同奋斗;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 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速高 于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化率接近50%。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 制机制不断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   ——“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 形成。   ——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强省建设取 得新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品更加丰 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 全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贡 献率不断上升。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 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 房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 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更 加完善,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撑作用明显提升。粮食生产基 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总量指标 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 ,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   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 规律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按 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努 力构建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发展格局。增强郑州龙头 作用和重心作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郑洛三工业 走廊,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 昌、漯河、济源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 板块,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带动能力。强化洛阳、三门峡 、济源、焦作协同发展,巩固在陕晋豫毗邻地区的领先地 位,发挥在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太原城市群对接互动中的 中坚作用。促进安阳、鹤壁、濮阳联动发展,凸显在晋冀 鲁豫毗邻地区的优势,成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联系的前 沿。推动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合作发展,增 强在豫皖鄂陕毗邻地区和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影响力,发 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锋作用和对接沿长江中游经济带 的骨干作用。各地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互动联动、协 力推进,形成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板块优势充分彰显的良 好局面。   建设中原经济区,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 只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足于学、立足于转、立 足于做、立足于实,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才能够成为美 好现实。          三、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 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 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 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 用。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 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 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 、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 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 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 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 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 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 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 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 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 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 ;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 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 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 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 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 ,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 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 ,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 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 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 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 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 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 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 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 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 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 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 )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 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 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 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 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 、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 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 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 、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 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 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 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 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 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 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 ,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 有平等权益。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 撑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 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 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 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 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 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 、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 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 、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 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 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 ,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 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 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 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 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 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 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 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 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 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 上市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 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 ,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发 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 ,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 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消费 环境,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 价格监管措施。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 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 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 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 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 ,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 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 、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 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 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 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 ”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 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 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 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 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 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 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 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 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 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 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 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 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 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 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 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