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李玛琳:在云南省地方志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云南省地方志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 的讲话 李玛琳 (2018年10月17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云南省地方志工作推进电视电 话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差距、奋 力赶超,全力攻坚“两全目标”,全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 省地方志事业上水平、上台阶。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上个 星期,我和省政府办公厅、省地方志办的有关同志到中国 地方志指导小组汇报了我省方志工作的情况,并赴山东、 广东等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取经。在汇报和考察过程 中,我切实感受到:我省目前地方志工作与国家的要求差 距很大,短板不少,特别是与生机勃勃、一路领先的山东 、广东等省份相比,我们确实任务艰巨而繁重,时间也非 常紧迫,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气,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加以 解决。 刚才,杨建林同志对全省地方志工作情况作了简要汇 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红河州、石林县的 同志作了交流发言,讲得很好,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很受 触动,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抓好落 实。 下面,我就推进全省方志工作,讲3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 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 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把握新 时代特点、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基于对我国 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度自信而作出的重大战 略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 复兴,更需要精神文化的全面复兴。通过编修地方史志 ,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带领我们开创的奋斗史、 改革史、发展史客观忠实地记录下来,把蕴含在历史中的 伟大精神挖掘出来,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传播好各个地方 的形象,唤醒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宏大的力量奋 勇前进,这是时代赋予方志事业的光荣使命,对此,我们 要有充分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历 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史记》《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中国通史》等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地方志是国家 编纂历史的源泉。地方志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 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原 生性的作用,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特别指出,文化自 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础和根脉。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 史”“一域之重典”“民族之国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 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世代奋斗、兴衰荣辱的史诗画卷,它 伴随着民族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持续不断地编修 地方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优良传统。据《中国地方志 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方志8264种,12万多卷,约 占全部古籍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 遗产和巨大精神财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 的。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泯 灭的文明,这是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 有编史,地方有编志的优良传统。正是历朝历代编修的志 书使我们了解了过去的气候、物产、区域沿革、人物风俗 等历史面貌,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一步步 走到今天。云南虽是边疆省份,但长期以来都有持续修志 的优良传统,早在东汉,就有了《哀牢传》,开云南地方 志之先河。据不完全统计,自元代至民国年间,云南修出 了各种志书430余种,这些志书富集了云南宝贵的历史文献 资料,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总根,为当前我们各项 事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竭的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 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 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编修地方志就是回顾过去、 借鉴得失、眺望未来的“看路工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铸魂工程”,是 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神圣工程”,是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决策 部署的“基础工程”。云南地方志工作做不好,在今后国家编 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时,就会写不进去,后人就会指责 我们。编地方志都是去编前人的工作,有的人认为和我没 有关系,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我们今天在做的工作也就 不会有人去记载。所以编修地方志更是“良心工程”。 二要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做好地方志工 作,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 义。在地域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精 神文明建设,决策咨询参考、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等诸多 方面,都有着不可代替的独特价值。1989年8月,习近平总 书记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就讲到:“要马上了解一个地 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 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 ,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 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 ,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 省委、省政府提出,云南要聚焦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的 “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让绿色成 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底色。围绕省委、省政府 的中心工作,地方志在旅游开发、食品开发、药品开发、 养生保健、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传播等诸多 方面都大有可为。这里我想介绍一个我自己以前在省卫生 计生委工作中利用地方志的例子。云南人都知道三七炖鸡 这道菜,也知道三七全身都是宝,但只有三七的根块部分 进入药典,三七花、茎、叶、须既不是食品,也不是药材 。人参原来是药材,吉林省经过十多年努力,促使将其纳 入了食药两用目录,有力地推动了人参产业发展。我省文 山州近年来努力推动三七纳入食药两用目录工作,经国家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允许云南先将三七花、茎、叶和 根须纳入地方食品标准进行审批。但是要将三七根须和三 七花、茎、叶列入地方食品标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 中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证明它们已经作为保健食品食用三 十年以上且没有毒副作用。怎么证明呢?需要有权威的文 字资料。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头绪,但是后来在《文 山州志》中发现了当地老百姓自古就有食用三七根须和三 七花作为保健食品的记载。地方志书作为官方记载,具有 “以志为准、忠实可靠”的权威性,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人认为,地方志工作就是编几本旧书,写一些老话 ,是趴在故纸堆里瞎折腾,没有什么鲜活生动的故事;也 有人可能认为,搞地方志工作一不架桥修路,二不添砖加 瓦,三不产生GDP,还费钱费力,要机构要编制要经费,没 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始终把地方志工 作当做软任务、虚把式,嘴上说重要,心里说次要,忙起 来就不要。这些都是错误的片面认识。从政治上说,地方 志工作是一个地方的政治宣誓;从文化上说,地方志工作 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宣誓;从代际传承上说,地方志工作是 一个民族的精神宣誓。一个有文明的国家一定是一个重视 历史传承的国家,一个负责任的政党一定是一个重视史志 工作的政党,一个有情怀的领导一定是一个重视修史编志 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修志工作作为 一种有文化的表现,作为一种有远见的表现。2016年4月 ,李克强总理视察四川成都宽窄巷子时对当地负责人强调 ,“你们应该把过去的历史资料、成都志,特别是有关宽窄 巷子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宽窄巷子要有根基,要有历史的 脉络。只有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 窗。”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指示,强调了历史文化 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云南虽然是欠发达省份,但云 南人民热爱家乡,留恋乡土,全省各族人民正在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谱写着生动壮阔的历史画 卷。记述和传播云南当代的历史和特色,讲好云南故事 ,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加了解和热爱这片土地 ,热爱这份事业,吸引更多国内外友人到云南观光旅游、 休闲度假、安居乐业、投资兴业和建设云南,这是地方志 工作应该担当的时代使命。 三要充分认识全省地方志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省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至 2004年,共编修出版省志1部82卷,州(市)志17部70余卷 ,县(市、区)志128部,三级志书总字数3亿多字,是云 南文化建设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庞大的研究成果。云 南的第一轮修志,组织有力、投入到位、质量上乘,在全 国名列前茅,精品良志,传为美谈。2004年,按国务院统 一部署,我省正式启动了全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的编修。 14年来,省里领导也召开过相关会议,但是由于一些单位 重视不够、方志队伍建设不足、各方面支撑保障条件不到 位、督促检查不力等原因,云南地方志工作从排头掉到了 末尾,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国务院规定必须于2020年以前 完成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已经到了攻坚收尾阶段,但规划必 须出版的68部省级志书至今没有出版一部,16部州市级志 书只完成了7家,县级129部志书只完成77家;省、市、县 三级综合年鉴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只有114家,所以 我们要完成“两全目标”太艰巨;二是方志信息化建设尚未启 动,云南省情网建设还是一片空白,各地的州情、市情、 县情、区情网残缺不全,内容很陈旧,展示的形式也是很 呆板的;三是方志资源开发应用全国大多数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