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一天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   同样的日出日落,有了不同的风景;同样的人们,过上不一样的日子。   2011年底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将14个连片特困地区正式列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2012年6月 14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14个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   6月14日,新华社记者回访这一片片土地,实地感受5年来的点滴变化 ,用文字、镜头实时“直播”所闻所见——   这日子,真真切切;这日子,温暖甜蜜。   6月14日,黑龙江省龙江县哈拉海乡西里村贫困户龙双山赶着牛吃草。新华 社记者 王建 摄   晨曲,在“孕育”中开启   凌晨4点,大兴安岭南麓已现曙色。   迎着第一缕阳光,龙双山赶着两头大母牛,走向天际线。   村庄的那一头,有个很大的草甸,是天然的放牧场。   龙双山52岁,黑瘦精干。这位黑龙江省龙江县哈拉海乡西里村的贫困户 ,妻子常年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前几年哥哥患肺癌,花掉所有的积蓄,欠下 外债。这两头牛,是全家的希望。   为实施精准扶贫,哈拉海乡实施肉牛养殖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实行“扶贫牛 ”全改良、改良牛全回收、回收牛全高价的配套扶贫措施。   去年5月,县、乡两级共补助1万元,龙双山自筹6000元购买了这两 头母牛。根据协议,这两头母牛产下的改良和牛犊饲养6个月,将以每斤 18元的价格,卖给龙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   两头母牛步子一天比一天沉缓,让龙双山喜在心里,它们都已受孕,下个 月就要产下小牛犊了。   草甸上,青青小草带着露水。蓝天白云下,两头牛吃着草,清晰传来扯断 草根的声音。   龙双山给记者算账:一头犊牛饲养6个月,可长约400斤,能卖 7200元,扣除养殖成本,一头犊牛净赚5000元;家中23亩地一年收 入6000多元;妻子还享有低保,每年2000元。一年的主要收入将达 1.8万元。   “有政府的帮助,脱贫一定有希望。”龙双山说。   6月14日,河北省阜平县砂窝乡林当沟村村民张晓量在温棚采摘食用菌。新 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千里之外,太行山区。   早上7点,村民在河北阜平县现代食用菌核心园区开始新的一天。   “你们4个去大棚间苗,剩下的到这个棚来摘蘑菇。”张晓量给雇的日工们 安排完工作后,也钻到大棚里摘起蘑菇。   张晓量是砂窝乡林当沟村人,去年租种蘑菇大棚成功脱贫,今年当起了“小 老板”。   张晓量说,眼下正是蘑菇采摘旺季,从早上7点开始,直到第二天凌晨 ,要一遍遍不停地采摘、分拣,采摘不及时的话,好蘑菇就会成为次等品。   1个小时过去了,大棚内的蘑菇已经被采摘一遍。记者数了数,装满了 20多个塑料筐。“这些能卖1000多块钱。”张晓量说。   去年,阜平县号召贫困户种蘑菇脱贫,由龙头企业提供培植蘑菇的菌棒 ,产出的蘑菇由企业以保护价收购,农户只需按要求种植、采摘,基本稳赚不 赔。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张晓量开始包棚种蘑菇。   “去年两个棚挣了4万多元,年底就脱贫了。”张晓量说,今年他有 3.5个棚,估计能分到10万元以上。   “乡亲们明白,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政府政策这么好,提供贷款,还提供 技术,只要勤快点,就能脱贫。”张晓量说。   6月14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杜槐村麻鸭养殖基地,甘平安正在 放养麻鸭。新华社发   喜悦,从乡土中捧出   大别山区,河南省光山县杜槐村。   这一天,吃过早饭,贫困户匡自明夫妇像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麻鸭基地 上班。匡自明打开麻鸭蛋仓库,整理库房;妻子梁光枝换上衣服,卷起袖子熟 练地淘洗鸭蛋……   麻鸭基地老板叫甘平安,以前在广州做服装生意,2008年,在县招商 引资政策吸引下,回乡创业。   “我尝过贫穷的滋味,现在有钱了,不能忘了乡亲。”甘平安回乡后成立了 林茶专业合作社。去年初,办起了麻鸭养殖基地,养殖麻鸭5万余只,雇请了 400多名当地贫困群众。   2015年,53岁的匡自明突发脑中风偏瘫,生活陷入困境,成为贫困 户。2016年,甘平安让匡自明担任仓库保管员,让他妻子做麻鸭蛋加工员 ,两人每月有五六千元收入,快速实现脱贫。   这些年,县里建立了科技人员对接联系制度,为甘平安及时提供农业技术 和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县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减少其企业抵押贷款 负担。甘平安越做越顺,已带动各村4200户、1.2万人从事麻鸭养殖业 ,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18个省。   以赤子之心回报故土、留住乡愁的,不只是甘平安。   这是6月14日拍摄的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14日清晨,龙王坝村从宁静中醒来。保洁员董莲花开始打扫村道,民宿 业主李红红正在为周末的游客准备房间……   龙王坝村位于宁夏西吉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   2010年开始,村里大学生焦建鹏返乡创业,在政府农牧、旅游、林业 等部门政策、资金扶持下,发展起林下养殖,建设了生态餐厅,成立了旅游公 司,把龙王坝村打造成宁夏著名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   当天,焦建鹏正在贵州参加乡村休闲旅游培训,得知记者来到龙王坝村采 访,热情通过微信为记者作“远程导游”,尽地主之谊。   “建议你上山顶的窑洞宾馆看看,那里视野最好了。村里的油牡丹也已经开 花了……”   窑洞宾馆、休闲餐厅、儿童娱乐、采摘大棚、农家民宿从高到低依次沿着 山坡排开;远处旱塬上的梯田已经退耕,昔日裸露的黄土全被绿色植物覆盖 ;村里民宿一条街上,硬化道路干净整洁,花香四溢……   中午刚过,游客就多了起来。   “龙王坝村改变了西海固恶劣的环境,保留了旱塬的文化和乡愁。”来自银 川的一位游客感叹。   村民角色也随之转换:年轻人开民宿、做服务员,老年人当保洁、开商店 ……2015年,龙王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成功脱贫。   贠亚莉从西吉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回到村里从事餐饮业。“只要好好干 ,相信在村子里也可以当白领。”她对记者说。 6月14日,在新疆巴楚县英吾斯塘乡,玉素甫·热合曼在自家瓜地劳作。新华社 记者 孙少雄 摄   收获,“穿越”时空而至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巴楚县英吾斯塘乡。   为避开灼人的沙漠烈日,年轻的维吾尔族小伙玉素甫·热合曼一大早走向自 家瓜地。   碧绿的瓜地旁不到百米,便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玉素甫·热合曼种的,是独有的库克拜热甜瓜,通体翠绿,口感香甜。 2016年,上海援疆指挥部联合当地政府,打造订单农业,通过主流电商平 台把甜瓜销往全国。库克拜热甜瓜有了新名字——留香瓜。   走进瓜地,玉素甫·热合曼一双手灵活地游走于藤蔓间,像老中医在瓜田里 “号脉”,发现长势不好的瓜茎就轻轻掐断。   “过去我们种瓜只是浇水、施肥,然后什么都不管了,结果瓜大的大、小的 小,甜度也不一样。加入电商后,专家教我们怎么除草、弄蔓、打虫、翻面 ……”玉素甫·热合曼说,“原先,我们的瓜用毛驴车拉到巴扎(集市)上卖,现 在是让全国人品尝,必须精细。”   留香瓜采用分段式冷链方式销售,空运到全国各地机场后立刻送入冷库 ,然后配送,从田间到舌尖只要48个小时。   “去年,我把12亩瓜投入电商,每亩卖到2000多块钱,是过去的两倍 多,脱贫了。”玉素甫·热合曼盖了新房,换了智能手机。“我现在每天打开手机 ,习惯性上网店查查甜瓜的订单量,看到网友的好评,我会兴奋一整天。”   上海援疆干部严布衣介绍,他们正帮助建设更多大棚,把留香瓜的成熟期 提高到一年两季,带动更多瓜农脱贫。   正午时分,玉素甫·热合曼离开瓜地,来到村里的电商服务点避暑,和“瓜 友”聊天,“扎进”网店里。   “今年瓜熟后,我就娶你。”玉素甫·热合曼在电话里对女友作出最甜的承诺 。   6月14日,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农民房文军赶赴村里的“空 店”。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数千公里外的广西,连接贫困村和城市社区间的“空店”正在运行。   “空店”,就是在贫困村和城市社区间架起的空中农贸市场,是广西壮族自 治区科技厅、天峨县政府与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的精准扶贫模式 :整合农村零散优质农产品资源,在村级设立交易点收购,通过线上、线下销 售给城市社区居民。   记者来到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上午10点半,设在村部的“空店”收 购网点开始热闹起来,陆续有百姓送来自产“土货”。   47岁的房文军小心翼翼地从篮筐里掏出49枚土鸡蛋、一袋饭豆和一袋 豌豆。工作人员逐一称重后顺利成交,房文军在一本交易记录册上签名,按上 红手印,接过钱。他高兴地说:“这些土产家里吃不完,在这里卖比一般市场价 还高,这次又得了150块钱!”   房文军是贫困户,两个女儿上大学,一个儿子在县城读高中,花费很大。 村里交通不便,以前卖点东西换钱,还要用背篓背、用竹筐挑,算上往返交通 费,挣不来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