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陈根芳:强化思想引领把握教育规律努力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强化思想引领  把握教育规律 努力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2019年1月24日 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  陈根芳 同志们: 在省“两会”召开之前,今天我们召开一年一度的全省教 育系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 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总结经验、凝 聚共识、明确方向,研究部署新时代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 和高教强省战略的新思路、新任务,团结和凝聚更广泛的 力量,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而努力。 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受到表彰的2018年度全省 教育工作业绩考核的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祝贺。限于考核的 指标内容、方式方法,考核往往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全面 ,只能反映一个地区在某个时候、某些方面的工作成效。 因此,获奖的地区固然要祝贺,其他地区也工作得非常辛 苦、很有成效。过去的一年,全省教育系统充分认识人民 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待,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 育的改革发展,涌现了许多工作亮点,取得了许多改革突 破,收获了许多发展成果。尤其是各地各学校与我们一道 ,共度时艰、共克难关,冷静、高效地应对高考英语加权 赋分事件,继续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维护了教育公平,维 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此,我要向全省教育系统广 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下面,根据省教育厅领导班子研究讨论的意见,结合 我们“三大三服务”活动的初步成果,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认识浙江教育的新成就新方位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4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历程,我省教育系统砥砺前行、发奋图强,教 育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实现了大跨越,走进了新时代。 教育普及走在前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 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先后实施了义务 教育“两基”、教育强县、教育强省、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重 大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容量 ,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 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到2018年全省15年 教育普及率已达99.02%;学前三年入园率97.8%,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97.3%,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1998年至今,普通高校从32所增加到如今的109所,普通本 专科在校生数从12.3万人增加到102万人,在读研究生数从 0.6万人增加到8.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96%增长到 60.12%;普通高考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如今录取率持 续稳定在90%以上。 教育公平得到保障。着眼于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在全 面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我们更多地把教育资源向薄弱地 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实施了教育对口支援、农 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农 村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基础教育重点县提升等重大工程 ,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落实外来人员 子女就地入学并参加考试、获得升学等政策,在全省40万 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全部建成特殊学校,率先运用“教 育券”方式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取消一系列有违公平原 则的考试加分、入学优惠政策,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水平 有了较大的提升。2015年,我省所有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目前全省有57个县 (市、区)创建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县。我省还通过建设 农村书香校园、中小学校改水改厕、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生热水沐浴设施、推迟小学生早晨上学时间、开展小学 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等一系列实事、暖心事,努力增强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 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先后实施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教育篇等计划,基础教育保 持高水平发展态势。到2018年,全省提前一年全面消除义 务教育大班额;在2016-2017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场 抽测中,我省优秀率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一;在2015- 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我省中小学的学业成绩 居全国前列。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中职教育 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招生 吸引力。以重点高校、优质暨重点高职院校、一流学科、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等为抓手,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提升办学 水平。全省已建成60所本科院校、49所高职高专院校,有 3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入选学科数全国排 名第5;有54个学科(其中浙江大学18个)进入全球ESI(基 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数量列全国第7位。 2013—2018年,我省高校主持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共48项 ,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8.69%,高校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 要源泉。面向社会的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拓展,各类院校年 度培训规模已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劳 动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教 育技术,2016-2017年,我省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连续 两年居全国首位。 教育改革从未停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无不得 益于全省教育人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勇气、担当和实践。 我们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87年开始就在绍兴柯 桥开展以“基础教育和人的现代化”为主题的“柯桥实验”,并 由此掀开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的课程 改革,学前教育的“安吉游戏”成为国际品牌。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基本形成。我们开展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全 国率先开办独立学院、建设高教园区、发展民办教育,使 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2018年成功以新 机制创办西湖大学,为国家探索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 子。我们开展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先后实施了一系列 旨在提升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城乡 教育差异系数日益缩小。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 ”基础上,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长效机制并在全 国推广,使培训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权利和义务。还在全 国率先建立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县 管校聘”管理机制,“县管校聘”已覆盖全省88.1%的中小学教 师和77.8%的中小学校,有效盘活了中小学教师资源,浙江 基础教育质量和均衡水平获得普遍认可。我们在全国率先 将教师职称评聘权全部下放给高校,不断扩大高校的用人 自主权和办学自主权。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开放,建立了中 国第1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中美合作的 温州肯恩大学,目前在我省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达 3.75万人,其中攻读学历的留学生占53.2%。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年来,我省一直把教师队伍 作为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按照事业发展要求配 备教师,通过调整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农村中 小学按县镇中小学标准核编、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生师比和 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编等途径,壮大教师队伍;中小学 (幼儿园)教师高学历比例达到97.6%,其中研究生学历比 例达到3.5%。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对 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宿舍危旧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实施了 教师工资统发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中小学教师待遇有新 的改善。高校日益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重镇,教师中有博士 学位的占32.45%,有高级职称的占45.6%,有海外学习经历 的教师超过35%;已拥有“两院”院士49人,入选国家“千人 计划”41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2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195人,国家“杰青”17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 130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56人,在我省高校汇聚的高端 、拔尖人才实现了“质”和“量”的同步快速提升。 党对教育的领导进一步加强。突出体现在树牢“四个意 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 校党的建设工作,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率先在中小学和高校二级学院试点党组织领导下的院 长(校长)负责制,努力破解高校基层党建“中梗阻”现象。 省委连续召开中小学育人工作会议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 议,推动各地各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美育、体育 等政策文件,编写使用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德育系列教材 ,研制了操作性强、易记易行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出台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指导意见,实施高校思政工 作“三项计划”、“四项工程”,加强文化校园、美丽校园、平 安校园建设以及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把立德树人融于教育 、融于日常。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稳定责 任制,积极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多年来浙江校园 未发生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重大事件,师生精神面貌总体 向上向好。制订出台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的意见,把 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责任层层向基层和学校传导、压实 。 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省教育事业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并正在 迈向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这些成就,是在历届 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一代代教育系统 干部师生的艰苦奋斗下取得的,是在全社会重视、支持教 育的大环境下取得的。我们为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们向为浙江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同志致以崇高的 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因为 ,对照“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的定位,对 照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对人才这一“第一资源”的需求,对 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对照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 要求,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立德树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但这一方向目标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发生了偏差,不正 确、不全面的教育观、人才观、政绩观影响了评价导向、 办学方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化应试教育的“背多分 ”现象仍然比较多,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重升学 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纠偏,不少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溺爱、过高要求,以 及对孩子培养和教育盲目焦虑现象仍较突出。中小学生校 外培训辅导和校外课业负担仍然很重。 德智体美劳“五育”不均现象比较普遍。德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还有待增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机 制亟待健全,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仍存在一定的 脱节问题。体育有待加强,我省青少年肥胖率及近视率依 然相对较高,尤其是初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大幅度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美育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发现美、爱好美、创 造美的能力有待提升。劳动教育需切实加强,部分儿童青 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较普 遍。 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存在。虽然我省教育总体 水平较高,但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薄弱地区。学前教 育财政投入不足、比较薄弱,全省公办幼儿园覆盖面为 42.89%,最低的地区仅为3.04%;省一、二级幼儿园覆盖面 为58.12%,最低的地方仅为26.27%。义务教育“城镇挤”“乡 村弱”问题仍比较突出,城乡学校“硬件均衡、软件不可比 ”现象比较普遍,全省还有177所6个班以下小规模小学(教 学点)、26所6个班以下的初中学校办学相对薄弱。高中段 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局面尚未形成,升学通道仍然比 较单一、狭窄。高水平大学不足仍是最突出的短板,“高峰 ”学科偏少,学位点和研究生培养数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教育服务地方和经济的活力还未充分激发,能力有待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 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教师 队伍的城乡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的准入、交流 、退出机制还不完善。部分教师缺少责任心、荣誉心、进 取心,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事业单纯当作谋生的职业 ,甚至发生师德败坏行为,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对 教师的不信任感。教师薪酬待遇落实不到位,收入增长机 制不健全,还不足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乐教,近两年师范 类专业投档线在一段线以上的比例仅为47%左右。 全面从严治党还存在软肋、盲区。一些学校仍然存在 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教育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 还有空白点,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小学党的 建设还相对比较薄弱,且党建工作力度存在层层递减,导 致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教育 教学实践中得不到及时有力的贯彻。 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有些是新情况新矛盾,有些已 是积重难返,难以宿弊一清。正视这些问题,重视这些问 题,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浙江教育的现状,明确当前的历 史方位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 向、目标导向、人民导向,精准发力,久久为功,齐心协 力,不断提升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二、科学谋划扎实做好2019年教育工作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 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 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关键一年。按照规划,到2020年 ,我省将高水平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 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此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意义 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 施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和 发展,努力突出重点工作、解决重点问题、取得重大进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安全感、 幸福感。 (一)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全年工作主线 ,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师 生头脑,引导全社会全面落实“九个坚持”的要求。 开好全省教育大会,推动出台《浙江教育现代化 2035行动纲要》《浙江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浙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 目标和主要举措。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召开教育大会,切实 把教育理念、教育行动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上来,把“国之 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定位转化为优先发展的实际行动。 继续组织好对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 ,不断坚定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 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 补强立德树人薄弱环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深入实施“立德铸魂”工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项目试 点。继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强化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广“课程思政”工作试点经验。积极 创造条件、营造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让学 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崇 尚劳动、尊重劳动。强化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各学科 教育中渗透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培养,增强 实践、实验和实训环节。落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丰 富综合实践活动,推进校内劳动常态化、家庭劳动经常化 、社会实践多样化。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广泛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将劳动教育表现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内容。在中小学探索技术教育、工程启蒙教育课程 建设,推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改造升级。在职业院校加强 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大力倡导和培养工匠精神 。加强对教材、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构建与人才培养体系 和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体系,规范教材的建设、选用、 审定和管理机制,发挥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落实体育、美育的课程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 健康素养和审美素养。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开发校园 育人功能,完善学校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浙江教育政务新 媒体联盟在宣传正确教育理念方面的作用,做大做强教育 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二)推进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把组织实施高等 教育强省战略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投入更 多资源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 战略的意见》。优化省域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完善高 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办法。引导高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 发展规划,下决心调减一批学科专业,优化高校专业结构 。鼓励和支持高校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 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加强新工科、新 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加大对 人文社会科学类“一流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建设,扶优扶特扶强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着力推 进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大工程中心、国家及省重点实验 室、实习实训基地、重点智库。加大高水平大学引进力度 ,争取2019年有5个以上合作项目成功落地。支持部分重点 建设高校拓展新校区,扩大存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深化 应用型高校和重点暨优质高职校建设。推进高校与科研院 所资源整合,条件成熟的实行合并办学或紧密型合作办学 。建立并实施省内高校对口合作援助机制。提高高校生均 基准定额标准。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遴选若干重点 建设高校开展全面放权试点。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 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调整优化高校本科专业,发展优势特色专业、交叉融合专 业和民生急需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加强本科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增加课程难度 ,拓展课程广度,减少“水课”,增加“金课”。推广小班化教 学,到2020年本科小班化教学比例不低于70%。规范学业管 理,加强学习过程考核,严肃考试评价,严格毕业标准。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加 大对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表彰力度。探索完善学分制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健全辅修专业制度。实 施“游学计划”,鼓励本科生通过跨校学习获得学习经历和专 业学分。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完善高校内部教学 质量保障机制建设。2019年开始将本科高校校长教学述职 调整为本科教育述职,全面考察本科教育水平提升情况。 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把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改革发 展的重要方向,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的 全方位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 资源保障。统筹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适应的布局结构,完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校企合作范畴,鼓励企业 多形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新设专业 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 实验实训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 研合作模式,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规模,并重点 向各产业集聚区推广建设。积极组织高校服务数字经济和 科创大平台建设。 培育实施高等教育“五十百亿”工程。引导高校更加积极 主动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企业。适应我省“八大万 亿”产业和数字经济需求,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 划。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对 于产业、行业的拉动和支撑作用,利用高校的学科专业和 人才优势引领、培育、支撑一批5亿、10亿、100亿产值的 产业或企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学科专业,省 给予相应的重点扶持。 (三)维护基础教育良好的发展生态。基础教育量大 面广,关涉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群众切肤之痛。要切实维 护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 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 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关系千万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要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 意见》,出台我省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办法,重 点是加大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全面落实学前教育生均 经费制度,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 教育资源,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推动落实第三 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浙江省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 程”,争取2020年公办园覆盖面达到50%以上。督促各地把 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实施。 2019年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200所。大力扶持民办 幼儿园向优质普惠方向发展。探索弱势群体优先在公办幼 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入园的办法。提升幼儿园教师队 伍素质,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依法配足配齐教职 工并保障其工资待遇。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办好每一所学校,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教 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人口集聚的趋势,优化城镇中小学布 局规划和建设,扩大学位供给,巩固消除城镇“大班额”成果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信息化 建设,扩大城乡学校共同体和集团化办学覆盖面;办好小 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 跨区域的教育教学体系,推广城乡学校“同步课堂”建设,努 力用新技术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 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下大力气加强初中教育,实施 薄弱初中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一批初中学校完善教育技术 装备,深化教育管理与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研究 与施教能力。 推动高中段教育协调特色发展。开展普通高中分类办 学试点,逐步形成科技、人文、艺术、语言、综合等学科 见长的不同类型特色高中,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高质量选 修课程。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课程共享推进普职 融通,着力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 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延长残障儿童受教育年限 ,确保到2022年学前和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0%和85%。落实 个别化教育,持续推进随班就读和卫星班工作。 扶持并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既要大力扶持,又要规范 管理,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对扩大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 教育的作用,同时防止其对良好教育生态的冲击。推动落 实我省民办教育“1+7”文件的政策和要求,对民办学校实施 分类管理、扶持发展。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合 作办学行为和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教育教学行为、教师 管理行为,让民办教育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发展、协调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