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泉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江浙学习考察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泉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江浙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地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建设发展,推进工业 化、交通港口建设、体制创新、城市化的经验,更好更快地 推动我**网市新一轮发展,3 月 1 日至 6 日,以徐钢书记 为团长,以市领导傅圆圆、林荣取、廖小军为副团长的泉州 市党政代表团赴扬州、南通、苏州、宁波四市学习考察。代 表团先后考察了近 40 个参观点,参观了当地城市规划建设 成果和一批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基础设施、港口 物流建设项目以及新区的开发建设。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准备 充分,徐钢书记亲自审定调研方案,廖小军副书记、常务副 市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事项,并指派市委办、市政府办 组织工作小组,与四个城市做好相关事项的衔接,征集制发 13 个研讨项目,细化拟调研的重点内容,准备好参观考察 点简介等材料。几天来,代表团全体成员带着问题学习考察 ,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一路比,在学习考察中研究问 题, 整个考察活动时间虽短,但组织严密、行程紧凑,重 点突出、 内容丰富、颇有收获。这次考察,是在国际金融 危机影响加剧、地区发展格局重新调整、我**网市经济发展 面临重大挑战的背景下进行的,意义不同寻常。考察团成员 切身体验了这四个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建设发展朝气 蓬勃的现 代化气息,亲眼目睹了这四个城市井喷式发展的 真实场景, 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进一步增强 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了推进泉州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信 心和决心。 一、体会与感受 这次学习考察的四个城市都处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 济发展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长三角地区 。 泉州和这些城市有许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比如 :当前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城市 发展历史较为悠久,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利用;产 业升级、 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都选择了大致相同的发展方 向,等等。近年来,扬州、南通、苏州、宁波四市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经济 和社会在较高平台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1~2008 年, 扬州、南通、苏州、宁波四市地区生产总 值分别年均增长 13.3 、13.8 、16.5 、13.4 ,大多超过我**网市 13.3 的 平均增幅;财政收入增长尤其迅猛,分别年均增长 29.3 、 28.2 、30.4 、24.2 ,都超过我**网市 21 的平均增幅 ,2008 年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我**网 市高 7.2、 5.8、10.1、10.7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与我**网 市比较接近,但在结构上重化特征比较明显,重工业所占的 比重都远远高于我**网市。总体看,这些城市工业化、城市 化发展步伐都比较快,在某些方面已经先发先行,走得更快 、 更好、更远。 (一)发展的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这些城市始终坚持 高标准定位,以国际化、现代化的超前意识谋划和推动发展 ; 重视挖掘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上海,通过营造全国一流 的投 资软环境来加快发展要素的集聚;立足发展实际,体现特色 , 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都适时进行战略的提升和创新。如 扬州市把古城作为“金矿”,积极吸取国内外最新的古城保 护理念和经验,加强与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 ,坚持 “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原则,致 力 建设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南通市勇于 突破 “思想上的长江天堑”,充分认识到“靠江靠海靠上海”这 一自身“世界级”的资源优势,朝着“大桥、大港、大学 ”、 “大船、大馆、大产业”目标大踏步前进,实现了井喷式的 发展,开启了“通上海、通全球”的崭新时代,创造了独具 特色的“南通现象”。苏州市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 代化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东西方的对接, 凭借超前的眼光和意识,从 1994 年开始与新加坡合作建设 工业园区,形成了在全国独一无二的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 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近年 来,又充分发挥比邻浦东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服务外包基 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 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昆山市紧紧依托 东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 型经济,在未来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整体发展学新加 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宁波市凭借 独 特的港口优势,努力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在建设 现代 化国际港口城市中书写着一座城市改革开放的新传奇 。 (二)产业的发展层次高、集聚度强。这些城市,在历 史上大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向 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地。近几年来,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 大功夫,高度重视大园区、大基地、大项目、大企业带动和 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具体有几个特点:一是资本、技术密 集型的企业比重高。比如,扬州市除了石化、汽车船舶、机 械设备三大支柱产业外,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 产业发展很快。宁波市的产业有 3 个 1/3:临港工业占 1/3, 传统产业占 1/3,高新产业占 1/3。苏州市 2008 年 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 630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 重达 34 。二是善借外力来实现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 招商引资都紧盯带动能力强的央企、国企、跨国大企业,世 界 500 强企 业中已有 128 家落户苏州(苏州工业园 79 家)。工业经济 规模与我**网市相当的南通市,通过引进中远集团等大型 国企,大力发展造船、新能源装备及电力设备等为重点的 装备 制造业,2008 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 2000 亿元,其 中中远川崎短短几年间就正式投产,生产出当前世界上最 大吨位、最高层次的集装箱货轮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三 是园区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配套服务完善。这些地方 的开发区规模都在 60~70 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达 288 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 80 平方公里),大多数工业 园区集展示、研发、检测、行政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扬州化工产业园区规划非常精细,入园企业都经过严格筛 选,石化工业区按照产业 链一环紧扣一环布局项目。四是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较高。比如扬州造船基地,每公顷产值 1.06 亿元,南通开 发区达 1.08 亿元,苏州中新工业园更是高达 1.36 亿元。 (三)城市的个性和特色鲜明。这几年,扬州、南通、 苏州、宁波的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广阔 、 功能健全完善、辐射集聚力强,城市风格既体现丰富文 化底蕴,又充满现代化气息。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注重用 生态和文化涵养、提升城市,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水系发达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将历史与现代较好地融合 起 来;都非常重视文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各市都建有城 市博物馆、展馆,集中展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经济社会发 展成就。南通市围绕建设“近代中国第一城”,整合打造了 由 28 座博物馆组成的文博馆群,整治、开发、建设、美化 千年濠河这一古护城河,打造了极具震撼力、被誉为“少女 脖子上的翡翠项链”的濠河风景区。(,jsswzzblls)苏州 市、扬州市果断地跳出老城建设新城,创造性地将工业园区 建设作为城市扩张的抓手,不仅较好地保护了古城风貌,而 且使城市扩张水到渠成。在推进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改造和 复兴方面,这些城市都建立了强有力协调市、区两级的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舍得投入、敢于举债。据介绍,扬州市古 城保护 10 年内计划投入 500 亿元;苏州市近几年来每年 投 入 500 亿元(包括社会投资),大手笔开发建设城市。 (四)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的优势突出。这些城 市 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适度超前,坚持以港兴市、以 港强 市,通过加快建设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铁路复线 ,航运新 干线,跨江、跨海大桥,致力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 , 以此带动大产业、大城市的发展,构建了具有强大集聚 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城市群。这些地方的发展,都生动地阐 述了一个理念,即产业、港口、城市发展是紧密关联的,是 互促互进的一个整体。比如,苏州市境内目前的高速公路通 车里程已有 491 公里,今年底可达 600 公里,约有 50 个 互通, 95 以上的乡镇在 15 分钟内可上高速。扬州市通过大力推 进港口开发、积极建设铁路,不仅促进工业迅速崛起,而且 使城市变畅、变强、变美。南通、宁波等地也通过大港口建 设, 带动了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工业区的开 发,带动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工业、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宁波市紧紧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通 车的有利条件,在大桥南端 14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设立 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引进技术、资金 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业项目,该区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01.47 亿元。 2008 年,宁波——舟山 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5.2 亿吨,增长 109.9 ;完成外贸货 物吞吐量 2.3 亿吨,增长 113.9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1092.3 万标箱,增长 115.8 。 (六)发展的和谐度高、协调性强。这四个城市以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逐步实现了城乡 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 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四地城镇 化率都在 50 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都比较健全。这些城市在 大开 发、大建设时期,始终注重保障民生、注重构建和谐社会关 系,尽管征迁的工作量相当大(苏州工业园征迁数量达到 5 万多户),但工作的开展都一直比较顺利。正是因为始终把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 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些城市都先后荣获 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如南通市自 2002 年提出“五城同 创”目标以来,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 明城市相继建成;苏州、宁波目前也均为全国文明城市,扬 州已进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 二、经验与启示 本帖隐藏的内容 改革开放 30 年来,泉州克服了起点低、底子薄、基础 弱的不利条件,凭借着“爱拼敢赢”的精神,扎扎实实奋斗 的工作态度,“四求先行”的工作要领,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成就。但与先进城市的发展相比,我**网市在产业基础、城 市建设、市场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 过对比审视,代表团全体成员看到,这些城市也就是仅仅通 过短短 5~6 年时间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成功走出 的一条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深深启发了 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念,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只要方 向对了、路子对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持续运作、实干实 效, 泉州完全有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发展、实现跨越。 启示一: “转”是根本,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全有可能继续保 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几个城市在经济总量大、基数高的情 况下,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发展 势头非常强劲。其核心做法和经验是,通过发展理念的转变 , 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组成部 分、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靠大国企、大外资、大项目,构 建以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 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这无疑是他们的经济总量 在短时间内迅速翻番的主要支撑。如昆山市,2000 年地区 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00 亿元、415 亿元、 20 亿元,而到 2008 年高达 1500 亿元、5000 亿元、272 亿 元, 8 年间分别增长了 6.5 倍、11 倍、12.6 倍;2008 年新 增财政总收入就达 70 亿元。南通市,2002 年发展速度还 排在江苏 13 个省辖市后列,但至 2008 年,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指标均翻了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 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 2002 年的 2.69 倍、4.15 倍和 3.88 倍,中心城 区面积扩大了 4 倍多。目前,泉州产业的轻型化特征仍然 十分明显,但是从我们自身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配套需求 、港口资源条件看,只要我们持续抓工业经济,围绕大项目 建设使实劲、求实效,做好针对中央企业、省属国企、优势 产业、重点园区的招商活动,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等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在未来的 几年也有机会、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启示二:“通 ”是关 键,谁能够把握好未来交通条件变化带来的机遇 ,谁就可能 掌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甚 至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如总投资 84 亿元的苏通大桥建成, 使南通由偏居江北一隅的交通末梢城市一跃成为区域性交通 枢纽城市,南通开放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因此豁然开阔;总投 资 140 多亿元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缩短宁波至上海间 的陆路距离 120 余公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 时交通圈,极大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的整体发展。 近几年来,在海西效应的带动下,特别是随着海西交通网 络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将对整个海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 更加深 远、广泛的影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网市 基础设施 建设的规模、数量、密度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无论是山区还是沿海,其区位条件都将有大的改善。我 们应该根据区域 交通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重新审视泉州 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发展思路 ,寻找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只要规 划好、建设好集疏运交通体系,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个城际 快速通道的节点、一个个高速公路的互通、一个个港口的 后方腹地,建设成为工业集中区、新市镇、经济井喷发展 的井口。 启示三:“联”是趋势,智者当借力前行。在当前的区 域经济发展中,许多地区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发挥各自优 势,广泛合作,共谋发展。这种“联”是“扬长补短、借势 共赢”,而非“妄自菲薄、失去自我”。这些先进城市的共 同经验都在于能够立足区域优势,完善城市功能,依托江海 , 接轨上海国际大都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众多大 项目、 大产业落地生根,这种态度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 ,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集聚和辐射、虹吸和墨渍效应,从来 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分看到城市之间、区域内部经济竞 争发展中的互补性、协作性和融合性进一步增强的大势,找 准共同的利益结合点,学会与弱者携手、与强者联合,争取 在东出西进、南接北通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 ,也应该清醒看到,“有实力才有魅力”,在区域竞争合作 大局中取得利益的多少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只有紧紧依托海 西发展大平台,高度重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纵深推进拓 展腹地,提升区位条件,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做 好产业集聚、港口集聚、城市集聚这篇文章,使县(市、区 )的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捏指成拳,才能磁石般吸附周边 地区 “向我靠拢”,在融入全局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海西发 展多作贡献。 启示四:“特”是优势,是加快发展的捷径和最佳选择 。 区域发展的条件总是千差万别的,各地都有各自的自然 资 源、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要素优势。“特”关键就是要通 过做足资源要素禀赋方面的文章,用好用足上级赋予的政策 ,积极锻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次考察的四个城市 ,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他们始终坚 持走特色发展道路息息相关。比如南通市充分利用沿江、面 海的自然条件和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做足“水 ”文章, 打响文博教育品牌,使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浑然 一体。扬州市由于地处长三角的内陆,重点发展化纤等石化 中下游产 品,扬州化工产业园区的仪征化纤 2008 年产值达到 160 亿元;宁波市因为港口条件更加优越,则重点发展炼油等 上游产品,仅中石化镇海炼化就拥有每年 2000 万吨的原 油综合 加工能力,计划不久达到 4000 万吨加工能力。反观泉州, 我们不仅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也有较为发达的民营 经济、较多的品牌商标;不仅有江有海,还有广袤的山地资 源。当前,环泉州湾城镇连绵成片,经济集中度高,人口密 度大,港口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 , 我们完全有条件把泉州建设成为产业发达、港口繁荣、 城市美丽的现代化大都市。 启示五:“创”是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更具根本性、长 远性。“区域的跨越,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体制的赶超”, 这句话代表了南通人对改革开放的深切认识;苏州工业园的 同志也一直强调,“体制和人才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活力之源 ,也是十五年来园区发展的两大优势”。应该说,在改革开 放初期,在突破单一所有制束缚的大胆探索实践中,泉州与 长三角这些城 市应该是同步的,“泉州模式”曾一度与“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等齐名,但在一些方面是有所滞后的。比如在 园区建设和管理创新方面,昆山市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早 在 1985 年就以“敢于突破、敢于负责、敢于争取”的精神 , 自费创办工业小区,先干后批、以干促批,历经 7 年的努 力, 国务院才正式批复把园区列入国家序列的开发区 ,2000 年又设立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些告诉我们,政 策环境是争出 来的,更是干出来、创出来的!为了吸引大外资、大项目, 这些城市都坚持与国际接轨的行政理念,不仅把园区作为城 市、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作为政策管理创新的“窗口”, 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开发建设模式以及人事、社会管理 等方面的改革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建立了“小政府、大社 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管理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在 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的管理、政府的绩效考核等体制机制 的具体环节方面也都有创新之举。如,从 2001 年开始,南 通市连续 8 年开展以效能革命为核心的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 责任管理工作,可以说,正是政府绩效考评的“南通模式” 催生了经济发展的“南通现象”。当前,泉州的改革已进入 “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成为绕 不 过去的一道道“坎”。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 深刻 地认识到,无论发展战略的提升、发展路径的选择 ,还是干 部群众积极性的调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无论 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加快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的聚集 ,还是盘活资 金、资产、资源,加快产业、港口、城市发 展,其源源不断 的动力都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三、思考与展望 学外地之长,贵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