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勇于担当 勇立潮头 奋力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和领头羊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7月29日) 陈 金 虎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 工作。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十三五 ”征程全面开启、“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深入推进的关 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 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 省委和无锡市委各项战略部署,回顾总结我市第十二次党 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 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 会,动员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 群众,勇于担当,勇立潮头,为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和领 头羊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江阴应对重大挑战 、经受重大考验、实现重大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 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百万江阴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 神,咬定目标,埋头实干,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各 项事业协调并进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挑战,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 型、抓投入、控风险,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000.9亿 元提高到2015年的2880.9亿元,年均增长9.5%。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保持 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18.9亿元、1128.6亿元、705.2亿 元。11家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位列“中 国制造业500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6家,县域经济基本 竞争力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过去的五年,我们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传统产业加快提升,新兴产业不断 壮大,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 1.859.239.0调整为2015年的1.655.043.4。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丰”。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累计新增诺 奖得主研究院4家、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7人、中国驰名 商标26件、授权专利3.7万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到2.98%、42.2%,省级以 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81家,江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先进县(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高新区成功跻身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列,临港开发区位列中国 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 过去的五年,我们致力统筹发展,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总体规划、各片区各镇总体规划、全市域控规、市 域镇村布局规划完成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优化 ,城乡规划体系更趋完善。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沿江 、南门地区形象初现,山湾、城西地区功能配套不断完善 。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江阴大道、海港大道等6条省级干 线公路和锡澄高速江阴南互通相继建成,30多条城区“断 头路”陆续打通,锡澄运河“五改三”航道整治和新沟河 延伸拓浚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建成安置房1023万平方 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58万平方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 设扎实推进,累计创成无锡市幸福镇7个、幸福村152个。 过去的五年,我们加大环保力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累 计关停“三高两低”企业348家、热电企业11家,主要污染 物“十二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7.1%。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 水、供热、供气、环卫、治污等工作有序推进,累计新建 城乡污水主次管网300公里,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秦望山 产业园加快建设。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27万亩,林木 覆盖率比2010年提高3.2个百分点。江阴获评首届全国国土 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组织领导机制更加健全,路线 图、时间表、任务书更加明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 推进。开放园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实施高新区区街 一体化、临港开发区区街镇园一体化管理,江阴国家综合 保税区成功获批。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出口 额分别突破200亿美元、100亿美元大关,累计完成到位注 册外资42.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 23.6亿美元,境外投资规模继续名列全省同类城市首位。 过去的五年,我们促进民生和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城乡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30184元、14898元增加到 2015年的50701元、26012元,年均增长超过10%,其中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六年位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一。 各类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 育、社区建设、养老、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江阴实现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八连冠”。平安 江阴、法治江阴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和谐 稳定。 过去的五年,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 效明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展开,学习吴仁宝、 学习李良宝专题活动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和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全面加强。创新实施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年轻 干部“墩苗”培养等举措,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深入 开展“五先五好”主题竞赛活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 用持续增强。刚性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 规定”,扎实开展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作风建 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更加健全。认真落实“两个责任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成效明显,人大、政协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战、人 武、法院、检察、群团、双拥、老干部、对口援建等各项 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无锡市委的正确领 导,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各级党 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市各 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澄部队、 驻澄单位、社会各界和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的大力支持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 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江阴发展的 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 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定勇争一流的发展追求。五 年来,我们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主动把握新常态,积 极适应新常态,咬定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以敢 攀登、创一流的高远追求,增强了全市上下砥砺奋进的勇 气和信心,激发了广大干群超越自我的锐气和斗志。必须 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五年来,我们主动应对新形势 新任务新要求,敢于摆脱定势,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的 思维探索新路,用创新的胆略突破瓶颈,用创新的举措攻 坚克难,使得江阴各项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必须牢 记造福人民的发展目的。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加大民生投 入,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使江阴改革 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造福全市人民的过程。必须凝聚团结 实干的发展合力。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团结凝聚合力、以 实干应对挑战,全市上下形成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良 好局面,营造了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浓烈氛围,汇聚起 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埋头实干求突破的强大正能量。必须 夯实从严治党的发展保障。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全面 从严治党贯穿于江阴“十二五”发展全过程,把“真管真 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到党的建 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为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 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十三五 ”发展中加以坚持和发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 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矛盾依 然突出,局部性经济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二是城市功能品 质亟待提升,城乡发展不平衡性依然突出;三是资源环境 约束不断加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四是 民生改善任重道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面临较大压力 ;五是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全面 从严治党还要付出更大努力。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 段,是推动“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 时期,是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 阶段。面向“十三五”,江阴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全局性 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一是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十三五 ”时期,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重大战略机遇也 前所未有,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稳步实施,长三 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区域性重大交通工程全面布 局,这些多重叠加的重大机遇对江阴未来的影响是全方位 、深层次和历史性的。能否敏锐把握、超前对接,确保江 阴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这是我们面临的 首要课题。二是县域竞争日益深化。经济新常态下,市场 洗牌加速、企业分化加快、县域竞争加剧的严峻态势,已 经直接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当今时代 ,县域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比拼产值规模大小、增长 速度快慢、总量排名高低,日益升级为区域间综合实力、 创新能力、城市能级、环境品质、文明程度等的全面较量 。能否顺势而为、科学应对,确保江阴在新一轮区域竞跑 中勇立潮头,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三是民生期待更 加殷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人民对过上更有 质量、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不仅期盼物质生活富 足殷实,更期盼精神生活文明充实;不仅期盼社会秩序安 定和谐,更期盼生态环境清新秀美;不仅期盼民生事业提 档升级,更期盼各项权益充分保障。能否顺应群众期待、 呼应百姓诉求,确保新一轮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市 人民,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 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产业 强市、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 优先“六大战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 “强富美高”新江阴,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 新征程,继续当好全省全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矢志不渝让产业更强劲。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 业基地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 更加合理,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均达到 45%。 ——补短攻坚让城市更宜居。滨江亲水近山的城市特 色充分彰显,开放大气精致的城市形态靓丽呈现,繁华都 市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到20 2 0年,“十三五”时期城乡建设十大重点工程 (“1310工程”)基本建成,一座现代化有特色的美丽宜 居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屹立于扬子江畔。 ——狠抓严管让环境更优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明显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 制更加完善。到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 下降16.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5年下降10%,空气 质量达到二级天数比例超过75%,黑臭河道和地表水劣V类 水质全面消除。 ——全力以赴让百姓更幸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 业致富蔚然成风,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明显 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 2020年,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 番,经济薄弱村全面脱困转化。 ——坚持不懈让社会更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 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江阴、法治江阴建设水平处于 全省前列,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到2020年,人民群众法治 建设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城乡和谐社 区建设达标率达到98%。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建设新江阴的宏伟蓝图 ,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勇立潮头、勇争一流的信心和决心 ,在目标定位上求突破,在体制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推 进上求实效,用担当成就伟业,用实干创造未来。为此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 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导向。 崇尚创新,就是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江阴“十三五 ”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 新驱动战略,以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发展动力的加快转 换,在更大层面、更深层次上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发展动 能,真正让改革创新成为江阴新一轮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 劲动力。 注重协调,就是要把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十三五 ”发展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作为一个系统来推 进,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在固优固强、补差补 短中,加快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产业与生态、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筹协调,推动江阴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进步。 倡导绿色,就是要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 件,始终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 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和生态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 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江阴发展最鲜亮的 底色。 厚植开放,就是要主动对接国家开放战略,全面参与 全球竞争合作,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开放平台的 再完善、开放领域的再拓展、开放内涵的再丰富、开放机 制的再优化,切实加快经济、城市、人才等各领域的国际 化步伐,为江阴新一轮发展集聚更多资源、开辟更大空间 。 推进共享,就是要牢固确立共建共享理念,大力弘扬 “江阴精神”、学习“华西经验”,持续营造为实干者点 赞、为创业者加油、为暂时受挫者暖心、为勇于担当者担 当的浓厚氛围,在让城乡居民更多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企业力量、民间力 量,积极投身建设新江阴的宏伟事业,齐心协力、万众一 心,推动江阴的发展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和领头羊,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 ,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紧紧围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 标,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实现“六大突破”。 一、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 益上实现新突破。要主动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 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全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发展质效位居苏南前列。 着力优化产业体系。要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 、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 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强攻项目招引建设为抓手 ,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壮大产业集群。要做优 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优化布 局与提升层次并举、去落后产能与添优质增量并进,通过 加快两化融合、实施技术升级、推进装备提档、推动制造 业服务化、发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壮大提升以特钢、石 化、金属制品、石墨烯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汽车、船 舶、机械制造、节能环保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 面料、品牌连锁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以风电、光伏为 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为主体的集 成电路产业,以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为主体的 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集群,推动江阴由制造大市迈向制造 强市。要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江阴产业强、企 业多、港口优、腹地广的优势,加快打造一批现代物流、 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 生产性服务业亮点,集聚一批文化创意、高端咨询、旅游 休闲、现代商贸、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高端生活性服务 业项目,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贡献提升。要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每年“三资”投农10亿元以上,全面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着力壮大企业集群。企业是产业的细胞,只有企业生 生不息,产业才能生机蓬勃。要助推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 。引导企业大力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全力支持 大企业大集团做优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国内有地位、世界 有影响的千亿级企业集团和本土跨国公司;全力扶持中小 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催生一大批竞争力强 、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隐形冠军”;引导和 鼓励更多后备企业与实力券商深化合作,做到主板、中小 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境外板多板齐上,全力重塑“江阴 板块”品牌优势,确保到2020年上市公司总数超过50家、 新三板挂牌超过80家。要提供全方位政府优质服务。坚持 “强服务是本职、优服务是天职”理念,主动服务、靠前 服务、优质服务、精准服务,对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一企 一策、一事一策,重点服务、重点保障;对优势成长型企 业,强化要素支持、政策扶持;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 ,简化服务流程,提升审批效能,打造更具效率的政务生 态系统,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全面增强 企业发展信心。要聚焦做强实体经济降成本,切实降低企 业税费、融资、用工、水电气、制度性交易等成本。要高 度关注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不断完善市级中小微企业信 贷风险补偿资金池、镇街中小企业转贷平台建设,全面健 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确保江阴金融 生态安全有序、健康稳固。 着力做强开放园区。要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 展”理念,切实增强开放园区的项目承载力、要素集聚力 和对外影响力,全力打造产业强市最强增长极。要优化目 标定位。高新区要充分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机遇,加快把本部建成产城一体的创新核心区,把青阳园 区建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产业拓展区和项目承接区 ;临港开发区要全力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 设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靖江园区要抓住跨江联 动、合作共建的有利态势,加快建设具有临江产业特色的 千亿级园区。要建强功能载体。高新区要做强创业园、孵 化器、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等功能,增强园区对领军型、 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临港开发区要全力做强江 阴国家综保区,加快建设功能性口岸,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要集聚特色产业。高新区要立足“高”“新”特色,重 点打造特钢及金属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服务业 三个千亿级和微电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两个五百亿 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临港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岸线、港口、 腹地优势,加快集聚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石 化新材料、港口物流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靖江园区要重 点壮大船舶制造、钢构加工、冶金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各镇街工业集中区要坚持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提升 产业层次、项目质态、功能配套、园区形象,更好地助推 镇街经济转型升级。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上实现新突破。要主动顺应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的新趋 势,补齐补强制约创新发展的短板,全力促进新动能成长 、传统动能提升,切实把经济发展的重心和资源、空间转 到发展新经济上来。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 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互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制造等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强化质量、品牌、专利 、标准建设,全力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着力突破一 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培 育一批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一定国际 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省高新 技术企业30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00家。 大力发展创新平台。要围绕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 产业,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 设江阴滨江科技城,打造创新核心区。充分发挥全国示范 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作用,全力打造“孵化器+加速 器+产业园区”接力式孵化体系,高标准建设技术成果转化 、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平台,确保“十三五 ”时期全市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 30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00家。 加快打造人才高地。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完善柔性 引才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诺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