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根植吴文化 建设新吴中 为全面建成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和 谐的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金 洁 2016年7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了! 这次会议是在吴中区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阔 步迈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 要会议。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 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回顾总结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审议确定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 苏州市吴中区第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 出席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动员全 区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植吴文 化,建设新吴中,为全面建成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 和谐的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第三届委员会 向大会作报告。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站上更高起点 区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吴中发展历史上 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在市委的正确 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围绕“山水苏州、人文 吴中”目标定位,坚持“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 升”工作导向,大力实施“四轮驱动、四大板块”发展战 略,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 党的建设,胜利完成区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为吴中“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为先、稳中求进,综合实力跃 上新台阶。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部署,紧密结合吴中 区情实际,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 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602.3亿元增至950亿元,年均增 幅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翻番至121.1亿元;工业总产值 由1305亿元增至15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亿元增至335亿元 ,年均增幅10.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39.6亿 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进出口总额533.6亿美元 ,其中出口339.8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 、2.4倍。国有、集体经济所有者权益分别达496亿元、 179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4倍、1.83倍。农村村均稳 定收入超1200万元,户均分红5260元,较“十一五”期末 全部翻番。第二届中非民间合作论坛、第四届中欧政党高 层论坛、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 导人会晤、央视中秋晚会、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等一 批重大会议和活动在我区成功举办,习近平、李克强、刘 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出席,太湖吴中成为 国家一张外交名片,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质效引领,转型升级取 得新成效。制定实施《吴中区绿色发展纲要》,完成千企 升级创新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和“112”工程任务。落实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千人计划增至2名,省双创人才19人、 市姑苏领军人才37人,万名劳动力高技能人才数达560名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 程试点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清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2.2万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由8.7万元增至15万元,新兴 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5%提 升至54.9%,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城区获批筹 建省级吴中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全面完 成服务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6+4”旅游服务业提升 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4%,吴中太湖旅游区获评 国家5A级景区。落实“四个百万亩”保护发展任务,现代 农业“6+1”产业工程和三大农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 格局更加清晰,获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认证各2个。 至“十二五”期末,全区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期末 的2.8:56.1:41.1优化为2.3:48.7:49。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内生活力呈 现新气象。成立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实施《 吴中区全面深化改革意见》。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编制出台政府权力“四张清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全部取消。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启动建 设,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逐步完善 。木渎镇大力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高新区与长桥 街道、西山农业园区与金庭镇实行“区政合一”,区卫计 局、市场监管局大部制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 开展。持续深化国资经济、集体经济改革,成为国家农村 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成立全国首家“农民集团 ”,建成运行国有资产监管云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交 易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法治吴中建设,全面实现“六五 ”普法目标,获评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 ”先进单位,区法院被最高院授予“全国模范法院”称号 ,入选最高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和全国人 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 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和谐为重,社会事业实 现新进步。全面完成“十二五”十大民生事业及每年度政 府民生实事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 69.2%提升至73.6%。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目 标,累计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医院卫生院8家 ,新增公益性文化设施10.3万平方米,高分通过全国首批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示范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日间照料中心 等养老服务设施306个,建成保障性住房43.1万平方米、 9779套,实现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累计组织 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11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8.9万个 ,“零就业”和“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市本级全面并轨。城乡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5.2万元、2.6万元,年均增幅 10.2%、12%。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吴中区志》、《 吴中文库》出版发行,宝带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获 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省级以上非 物质文化遗产累计达22项,《春雨江南》获全国精神文明 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文明城市 示范区等称号。扎实推进平安吴中和政法队伍建设,连续 5年(2011~2015)荣获全省“平安县(市、区)”;成功 创建国家级无邪教示范县(市、区),区国安办连续两年 被国安部评为“一级国安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 事件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测监管措 施不断加强,智慧农村、村民联系卡、出租屋超市、城乡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创新举措深化推广,立体化社会治 安防控体系加速构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统筹一体,城乡环境展 现新面貌。吴中太湖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城南、越溪、双 湖板块功能形态加快提升,度假区文旅商集聚区、环太湖 酒店集群建设有序推进,高新区“十大重点项目”形态初 现,各中心镇产业布局、城镇功能、生态环境持续完善。 中环吴中段、东西山环岛公路等8条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已 建、在建轨道交通33.9公里,千吨级航道实现零的突破。 数字城管网络架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每年度十大工程 ,创新“五位一体”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体制,城镇污水 集中处理率由65%提升至9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水域功 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完成湿地生态恢复项目7个 ,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林地绿地总面积达33.7万亩 ,获评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统筹推进涵盖950个自然村 庄的《吴中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生活污 水处理、“两山一镇”、“两河一江”等环境整治提升工 程,基本完成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国家级生态镇、 市级以上生态村全覆盖,获评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生态文 明建设试点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国土 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 与促进会首批联系点。 五年来,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自身建设获 得新提升。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扎 实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 育,有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区党员干部理想 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加强区委自身建设 ,制定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严格要求全区各级党委(党 组)认真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 伍建设,创新开展“两个差别化”考核和“实名制”推荐 干部等工作,顺利完成乡镇党委换届,干部队伍素质得到 提升、结构明显改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四型”基层 党组织建设,加大经济薄弱村扶持、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 力度,全面开展“三级联述联评联考”,落实完善“四联 双提、三访三促”等机制,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 断加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动全面 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力抓好中央、省市巡视巡查整改 落实工作,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贯彻落 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开展“清风行动”,“四风 ”积弊得到有效整治。深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连续十年开展“思廉树廉讲廉”主题教育活动,暴式昭 廉洁文化品牌不断打响,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 极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实 现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 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统战、民族、 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关工委、科协、残联、文联、 红十字会以及各垂直管理部门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上下 共商大计、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五年取得的喜人成绩,是上 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吴县、吴县市和吴中区历届 班子打下坚实基础上,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齐 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驻吴部队、武警官兵和海内外各界朋友发挥作用、热情支 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第三 届委员会,向各位代表,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 共产党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 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解放思 想是根本法宝,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目标,坚持改革创新 是根本动力,坚持执政为民是根本宗旨,坚持党的领导是 根本保障。但在回顾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 醒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 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生态文化资源转化 为经济增长动能的力度仍然不够;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 障压力较大;影响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的隐患因素仍然存 在,群众文明程度和社会自治水平有待提高;宣传和思想 政治工作方法创新不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战斗堡垒作用尚未充分发 挥,个别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 任”落实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加以解决。 “三大布局、四大红利”描绘美好蓝图 经过五年的奋斗拼搏,吴中区已经站上新的起点。回 首往昔,历届历任领导班子和全区干部群众,艰苦创业、 锐意进取,谱写了吴中发展的壮丽篇章。今天,新一轮发 展的“接力棒”交到当代吴中人手中,面对新形势,肩负 新使命,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十三五”时期,是吴中推动改革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的转型期,也是突破瓶颈约束、增强发展后劲的攻坚期。 从宏观形势和自身条件看,今后五年我们仍然处在大有可 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区上下务必始终保持清醒 头脑,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和趋势,准确把握吴中发 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 意识、争先意识,在新的起点上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 续前进。 今后五年,吴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 精神为根本遵循,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 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始终坚持发展第一 要务不动摇,在“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美好蓝图下 ,以“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为主题导向,全力推进 “三大布局、四大红利”战略重点,全面深化重点改革事 项,着力彰显城乡一体、文旅融合、绿色生态品牌特色 ,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 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和谐的小 康社会不懈奋斗。 ——“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是未来五年引领 吴中全局工作的主题导向。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 车的动力。对当代吴中人来说,“吴文化”既是物质层面 的“山水苏州”,也是精神层面的“人文吴中”。“新吴 中”是“强富美高”新江苏新苏州在吴中落地的具体实践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吴中探索。 建设“新吴中”,必须根植“吴文化”中风物清嘉的 美丽乡土,探索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绿色发展之路。太湖 是江南之母,吴中是太湖之心。太湖地区是古吴文化的孕 育发源地,以洞庭东西山和光福、木渎等为代表的吴中山 水城镇,从来都是天堂苏州、吴地文化重要的物质承载和 精神家园。这方风物清嘉的乡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宝 贵的一方宝地,是一代代吴中人基于自然财富创造经济财 富和社会财富的基础源泉。在当前“五位一体”总布局和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更须立足于独特的区域资源禀赋,把青山绿水作为 发展底色,以保护生态环境来保护生产力,以改善生态环 境来发展生产力,在发展实践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引 领的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新吴中”,必须根植“吴文化”中博大隽永的 文化遗产,探索以创新融合为引领的特色发展之路。勤劳 勇敢的吴地儿女,在吴中大地创造了以园林、古镇、古村 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以香山帮建筑技艺、昆曲 评弹、苏绣缂丝、核雕砖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中古镇古村、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列江苏 县级之首,这些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吴文化所蕴含的精致 完美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我们必须进一步 坚定文化自信,持之以恒推进创新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吴 中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经济的结合点,以文化创意和科技 创新为方向,着力发展先进制造、精致农业、现代工艺、 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展现更多的“吴中特 色”。 建设“新吴中”,必须根植“吴文化”中以文化人的 先贤传统,探索以城乡一体为引领的文明发展之路。吴中 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先贤辈出,形成很多优秀传统文化。 以澹台灭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忧乐文 化,以蒯祥为代表的工匠文化,以席氏等洞庭商帮为代表 的商业文化,以暴式昭为代表的廉洁文化,以太湖游击队 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等,彰显了崇文重教、爱国爱民、勤 劳勇敢、经世致用等文化特质,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代吴 中人民。要把这些优秀的先贤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汇贯通,以“乘数效应”放大传统文化的向心力、 凝聚力、号召力,以文化人、熏陶民风,全面提升城乡居 民自治水平,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治理体系,凝聚起建设新吴中的强大合力。 ——优化一核一轴一带“三大布局”,是未来五年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美好蓝图的具象目标。“一核一 轴一带”生产力布局,以主体功能区为划分依据,以生产 力要素集成集约、高效利用为目标,是新常态下从条块分 割的“行政区经济”向协调联动的“经济区经济”升级的 内在要求,也是在苏州建设特大城市征程中展现“山水苏 州、人文吴中”品质内涵的必然选择。中心城市核、先进 制造轴、生态文旅带三者互相依存、互补互促,是吴中发 展的重要支撑。 中心城市核以长桥、城南为中心,辐射越溪、郭巷、 太湖新城和木渎等片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围绕“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原则,打造吴中产城融合 、紧凑集约、建设精致、产出高效的主阵地,构筑苏州金 融商贸、科教文卫、优质地产、高端人才等资源汇聚的新 高地,形成引领全区发展能级全面提升的动力源。长桥、 城南要加快推进“再城市化”,实施城市修补和更新,全 面融入苏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沿人民路中轴,高标准规 划建设匹配苏州国际化特大城市门户形象和功能的地标商 务区,形成实至名归的“苏州主城南中心”。太湖新城要 围绕规划、建设、功能“三位一体”,以智慧、生态为导 向,践行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努力成为苏州21世纪城市建 设新标杆,带动中心城市核能级提升、形态提质。越溪、 郭巷片区要加快补足城市配套功能短板,做实做美“居住 吴中”区域特色。木渎要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完善功能内 涵,与苏州高新区无缝对接,成为“苏州城西副中心”。 先进制造轴以直、胥口为两端,串联开发区吴淞江科 技产业园、综合保税区、旺山工业园、东太湖科技金融城 和木渎金桥、临湖装备产业园等产业带,纵贯吴中东西 ,是全区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实业兴区”战略 的主战场。这条制造业轴的建设水平和转动力度,决定着 吴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吴中产业结构的健康程 度,决定着吴中各项事业的家底厚度,直接影响吴中在区 域竞争中的格局地位。开发区要进一步擦亮国家级金字招 牌,以科技产业人才为引领,以高端制造、创新研发为重 点,当好全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引擎”,在国家级 开发区方阵中不断争先进位。直、胥口和木渎金桥要以建 设长三角知名工业小镇为目标,着力在模具和装备制造等 特色产业上集聚发力,以点串轴、以轴带面,着力筑就吴 中先进制造业发展根基。 生态文旅带以环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为主 体,涵盖度假区(香山、金庭、光福)、吴中太湖旅游区 (东山、旺山、穹窿山)以及临湖、横泾、藏书等区域 ,既是全市全区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又是吴中传统文化集 聚地、旅游资源密集区,更是吴文化传承、产业结构转型 、城乡一体发展的主引擎。要依托香山“文旅商小镇”、 金庭“健康生态小镇”、光福“工艺小镇”等特色定位 ,使度假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进一步擦亮东山“影视小镇”、临湖“原乡园艺镇”、木 渎“千年古镇”、穹窿山“清幽智慧第一山”、直“神州 水乡第一镇”等品牌,推进文化、旅游融合互动,加速形 成布局合理、资源统筹、形态优化、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 和文化产业发展“黄金地带”,推动吴中由苏州文旅大区 向苏州文旅强区迈进。 ——以推进重点改革转化“四大红利”,是未来五年 吴中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改革是发展的根 本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破 题之策。落实到吴中区,就是要紧扣重点改革事项,创新 供给,提升质量,加快转化“四大红利”,为吴中未来五 年跨越发展积蓄新的动能。 要把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经济红利。结合当前全 民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深入挖掘全区生态文化资源,在 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态文旅、农旅等项目建设 ,大力培育山水体验、文化创意、康体养生、休闲农业等 中高端休闲度假业态。以文化旅游业为核心促进全区现代 服务业加快转型、做大做强,让“山水苏州”成为更加引 人入胜的山水,让“人文吴中”孕育融入现代的人文,让 生态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要把低效存量土地转化为转型空间红利。针对全区建 设用地规模偏大、亩均产出偏低、使用效率不高的现实 ,历史辩证地看待过去粗放开发的实际,针对未来土地供 应收紧的现实情况,划定城市发展边界,严守红线、绿线 、蓝线、紫线、黄线,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N”等一揽子政策。以“探索工业经济供给侧改革”方 式路径,加速推进“再城市化、再工业化”进程,提高单 位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腾退转优、转型升级,在挖掘存量 中为全区发展赢取新的空间。 要把组团经济实力转化为统筹集聚红利。新常态下 ,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蜂拥而上、一哄而起”的发 展道路。要在过去“板块竞争、做大规模”的基础上,打 破行政界限,优化区域产业规划,完善板块绩效考核制度 ,以要素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为目标,强化 “产业跟着定位走、要素跟着产业走”工作导向,更好地 发挥政府服务企业职能。按照规划引领,大力推动“板块 招商项目统筹发展”、“分类推进国企改革”等重点改革 事项,在保护激发各地发展积极性的同时,形成对外竞争 全区一盘棋的“大拳头”,全面提升经济整体发展能级。 要把大量常住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吴中区现有 115万常住人口,是人口大区,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区。必须 准确把握人口作为生产要素和治理成本的“双刃”属性 ,统筹抓好高端紧缺人才引育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两项工作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优化正向互动,逐步提高 全区常住人口人才占比和人均产出,加快把较大人口数量 转化为以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发展红利。坚持因地制宜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水平,进一步 协调平衡好社会自治和政府服务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治 理现代化。 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 ”主题,实施“三大布局、四大红利”战略,全面建成 “区强民富、城乡协调、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具体目 标任务是: ——经济稳中求进,保持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保持中 高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达到128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左右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于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440亿元。 ——创新引领转型,提升质量效益。质量效益迈向中 高端,以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实现从要素驱 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 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高层次人才突破1.3万人 。 ——生态绿色健康,环境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城乡生态环境 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 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等指标均达到上级要 求,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70%,城镇绿地率提升到 40.5%。 ——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主导产业。全域旅游发展水 平全面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更加完善,传统文化有效保护传承,文旅产业支柱地位进 一步强化。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5%。 ——城乡服务均等,社会文明和谐。以标准化推进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城乡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6%、9%,城镇调查失业 率控制在5%以内,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床位45张 ,每千人执业医生数2.5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5%,人均 公共文体设施面积3平方米。法治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 均达92%以上,和谐社区达标率98%,万人拥有社会组织 15个。 今后五年,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 引下,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动摇,牢牢抓住发展第一 要务不放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 动摇,以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人才优 先不动摇,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坚持党的群众路 线不动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强大合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 更好更快推动绿色发展,是建设“强富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