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 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 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 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 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 ,深入分析整理,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 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深度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 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 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按 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 ),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 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 、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 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 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 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 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 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 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 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2人,2017年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高 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 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 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 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 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 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扶贫开发试验区另外的11个 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 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 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 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 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 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 50%的有12个;50%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 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 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 ,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 ;“216”扶贫开发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1%;北盘江流域 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 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 多地少,贫困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信息文化落后,基础设 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大,减贫进度缓慢。 二、存在的制约性问题 从此次各组调研的情况来看,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党委 政府在抓脱贫攻坚过程中,严格运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围绕“一达标两 不愁三保障”,在“四场硬仗”、“三改三化”、产业革 命等关键指标和方法步骤上,强统筹重兼顾,加快推进各 项工作,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较高。体现出党政重视好 ,统筹兼顾好,精神面貌好,干群关系好,脱贫信心足 ,工作干劲大,攻坚热情高等好的势头,总体来看,全市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貌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该区域点多 面散、贫困人口多而不集中、贫困程度深且脱贫基本面上 欠账大等客观因素,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关键指 标,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易地扶贫搬迁难度大、产业带 动脱贫效果乏力、公共服务保障不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不够、村庄环境整治欠帐多等多个制约性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补短事项多。长期以来 ,这些偏远深度贫困山区和自然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受 制于自然条件影响改变缓慢,交通、水利等建设基本处于 边缘地带。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 障,一些小水窖储藏的水长期未更新,水质变坏。例如实 地查看竹海镇大槽子村贫困户方守培户的小水窖时发现长 时没更换,水里已经生长了蝌蚪。一些地方政府耗资几十 万甚至上百万主导建设的安全饮水工程,长时间没能通水 ,迫使老百姓自行组织筹资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又如:陡 箐镇花地村七组,因为政府工程长时间没有通水,当地群 众按户均500元标准,自筹资金2.5万元,解决了全村50余 户1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类现象,一方面浪费了国家 资农助农资金,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部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 的认可度。很多深度贫困地区“三农”发展需要的基础设 施条件得不到长久的保障,历年基础设施累计欠账越来越 多,脱贫攻坚短板越叠越厚,严重制约了脱贫奔小康的进 程。 (二)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推进慢。深度贫困地 区,很多地方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房屋 “破、旧、小”现象突出,安全隐患大。政府纳入易地扶 贫办搬迁计划,但部分老百姓思想落后、念旧情怀重,宁 愿“守着老地方过穷日子”,不愿搬。部分群众,主观认 为旧房“不可能全部拆”,抱着“两头占”“两头住”想 法争取异地搬迁名额,到“真的要拆”时,又担心后续保 障问题,于是不想搬了。如,陡箐镇阿佐村的罗家冲、苗 寨和营上三个组,以往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土地贫瘠、 靠天吃水,总人口209户846人,其中贫困人口就占了135户 56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6.2%。其中的苗寨组少数民族聚 居,七八口人家聚居在五六十平米屋子里的情况比比皆是 。当地政府纳入整寨搬迁对象,反复做了大量工作,但愿 意搬迁的仍然不多,2017年只搬迁了3户,xx年只签了9户 。此类贫困区域,如果搬不动,致富门路少,脱贫攻坚难 度十分艰巨。有些地方实施危房改造时,标准把握不准 ,改造不彻底,或改造推进缓慢、改造后入住率不高等问 题,是考核脱贫退出时的风险因子。 (三)产业支撑严重不足。2017年8月全市深度贫困地 区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全市仅新增特色长线产业 31万亩,实施短线产业54.13万亩,这些产业大多是沿着高 速路段和旅游景区,布局在深度贫困村的比重偏小,有些 村甚至没有任何产业覆盖,覆盖的村组产业结构单一、周 期长、见效慢、市场前景也缺乏研究,对深度贫困村高寒 地区辐射带动力不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缺乏可持续产业 支撑。如,比德镇黄草村,之前只布局单一的核桃产业 ,xx年初,仅示范种植5亩泥炭藓、2亩山药、8亩小黄姜 ,养殖产业基本上散户散养,不具规模,效果不明显。一 些地方种植了特色产业,但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