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开辟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8-09-2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人民在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奋力开拓,经 济社会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新阶段。 40年来,武汉市承载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 业蓬勃发展,实体经济大幅跨越,市场活力不断提高,创 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外开放稳步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中部地区率先步入“万亿俱 乐部”。党的十九大以来,武汉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 神为契机,全面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的新 征程,进入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新 阶段。 一、经济发展大幅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40年来,武汉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挥 自身禀赋优势,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后工业化阶 段的巨大跨越。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由1 9 7 8年的 39.9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34亿元,提高了335倍。其中 从1978年上升到1998年的1001.89亿元突破千亿大关用了21年 时间,上升到2010年的5565.93亿元突破五千亿大关用了13年 时间,上升到2014年的10069.48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用了5年 时间,扩张步伐明显加快。 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度。1978年至2017年,武汉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1.7%,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1个百分点 和1.1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武汉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速 ,2001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2.2%,拼搏赶超动能更足。 人均GDP实现新跨越。1978年武汉人均GDP仅有735元 ,平均每天不到2元人民币,2017年人均GDP达到123831元 ,是1978年的168倍,平均每年增长10%。按美元计算1978年 仅为427美元,1995年过1000美元,2008年过5000美元 ,2011年过10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实现 由低收入水平跃升至高收入水平的行列。 财政实力明显提高。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达2677.66亿元,是197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66倍;公共财 政税收总收入2452.30亿元,是1978年的353倍;地方财政支 出达1728.28亿元,是1978年的789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武汉城镇化率由1 9 7 8年的 47.4%上升到2017年的80.04%,上升了32.6个百分点,达到发 达国家水平。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常住人口由 1978年的555.1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089.29万人,净增 534.19万人,年均增加13.70万人。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日趋多元 40年来,武汉经济不断扩张,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 和增长动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钢独大”的局面演变为工 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传统经济与新兴经济联动发展、多 个支柱产业并举、多种经济成分互竞的格局。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至2017年,全市一、二、 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5.1%、12.1%和12.8%。三次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1.8︰63.2︰25.0调整为 2017年的3.0︰43.7︰53.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8.3个百分点 。 投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 业投资比重由1 9 7 8年0 . 9︰7 2 . 9︰2 6 . 2调整为2 0 1 7年的 0.6:32.1:67.3。民间资本成为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由零起 步,发展到2017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3%,基本涵 盖国民经济各行业。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构成看,70年代主要以“温饱型”消费为主,90年 代“改善型”消费份额大幅增加,到目前“享受型”消费又成为 潮流。 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工业由改革开放之初 的冶金、机械、纺织、食品4大支柱产业发展为钢铁及深加 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 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功和建 材11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升,建 立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空港 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 生物医药三个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服务业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 业和批零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发展为以交通运输仓 储邮政业、批零住餐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 业等多个产业为支柱,文体产业、旅游会展业、商务服务 业、幸福健康业、软件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蓬 勃态势。 三、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无”到“有”到 “优”的转变 40年来,武汉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市场取向、扩大开放,以世界眼 光和全国大局积极谋划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供给能力和 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工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实现了由 “短缺”到“充裕”再到“品质”的巨大转变。 农产品供给从“温饱型”向“优质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始 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千方百计促生产 、调结构,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40年来,除 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农产品供给有所下降之外,蔬菜、 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提档升级的优质型农产品 生产普遍大幅增长。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8.11万吨 ,比1978年下降18.9%;棉花产量1.26万吨,下降69.5%。油 料18.53万吨,增长808.3%,年均增长18.7%;生猪出栏 289.52万头,增长349.5%,年均增长16.2%;牛奶6.05万吨 ,增长275.8%,年均增长15.5%;水产品43.65万吨,增长 2246.8%,年均增长21.9%;家禽出笼4001.23万只,比1985年 增长1249.9%,年均增长25.0%;禽蛋产量18.76万吨,比 1981年增长1794.9%,年均增长23.1%。 工业高技术产品比重不断增加。2017年,全市全部工业 增加值4724.87亿元,是1978年的202倍。2017年与1978年相 比,汽车、化学药品原药、钢材、服装和卷烟分别增长了 664.3倍、7.5倍、7.2倍、6.0倍和5.7倍。高技术产品从无到有 ,2017年生产手机4179.69万台,电子计算机整机1279.75万 台,光缆6699.57万芯千米,乙烯86.70万吨,轿车113.95万辆 ,新能源汽车5963辆。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 增加值达到7140.79亿元,是1978年的716倍,年均增长 12.8%,占GDP的比重由25.0%提高到53.3%,占据了国民经 济举足轻重的地位。服务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层次 不断提高。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新的支柱 行业。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 1097.58亿元,占GDP比重由4.1%提高到8.2%;房地产业增加 值由0.20亿元增加到881.48亿元,占GDP比重由0.5%提高到 6.6%。信息、物流、电子商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四、“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现代化建 设的首要位置,不断开拓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 革,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以新产业、新业态、新 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这 座以国有老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 力。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武汉充分利用本地科教和人 才资源优势,1987年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199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从1998年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 52.2倍,年均增长23.2%。2017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2827家,“四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670.57亿元,占 GDP的19.9%。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经过多年发展,武汉 形成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优势特色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华星光电、天马 微电子、华工科技、烽火科技、药明康德、华大基因、人 福医药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武汉,成为 推动武汉工业的“新三驾马车”。2017年,武汉信息技术产业 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8.2%;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增长 18.7%;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增长22.0%。 新业态迅猛发展。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催 生出各类新兴业态,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17年我市电子 商务交易额656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限上单位无店 铺零售额511.51亿元,增长41.1%。网上零售额过亿元的限 上单位达到10家。2017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 70249万件,增长28.3%,2012至2017年年均增长44.5%;业务 收入81.07亿元,增长34.96%,2012至2017年年均增长 40.4%。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排名全国第5。 五、基础设施巨变升级,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40年来,武汉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 ,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城市化水 平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发电量228.82亿 千瓦时,是1978年的7.2倍,年均增长5.2%;原油加工量 792.72万吨,是1978年的18.5倍,年均增长8.4%;水厂综合 供水能力536万吨/日,是1978年的51倍,年均增长10.6%;供 应液化石油气18万吨,是1978年的70倍。自来水普及率实现 100%全覆盖,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99%,基本实现全覆盖。 交通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40年来,武汉跨长江大桥由 1座变为8座,跨汉江大桥由2座变为7座,建成了武汉火车站 、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武汉新港等重要交通枢纽,轨道交 通、立交桥、高架桥、地下通道等各类交通设施在武汉三 镇遍地开花,市内所有行政村均实现“村村通客车”。2017年 全市营运公共车辆9049辆,是1978年的8 .1倍;出租车 17508辆,是1978年的221.6倍。全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 237公里,客运量92683.2万人次。货物周转量3360.19亿吨公 里,是1978年的1519倍,年均增长20.7%;旅客周转量 1244.75亿人公里,是1978年的2493倍,年均增长22.2%。 邮电通信业迅猛扩张。201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 471.47亿元,是1978年的4286倍,年均增长23.9%。固定电话 用户达208.82万户,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长13.3%。电 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0.62部提高到2017年的每百人 19.1部。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手机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 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2017年普及率达到每百 人147部,是1992年的1225倍。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武汉 成为国内首个全城实施光速宽带服务的城市。2017年互联网 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29.86万户,是1999年的79倍。 六、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绿水青山”效应持续放大 40年来,武汉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牢抓生态环境的 保护和改善不放松,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环境 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武汉得以 实现。 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 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法制手段,坚 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 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2017年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