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 ——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 贡献  2019-03-12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作为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 城市之一,勇敢地担负起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和 “窗口”的历史使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成为中国 改革开放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成功范本。回 顾和总结宁波4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历史 贡献,对推进宁波的高质量发展和“名城名都”建设具有重大 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 改革开放40年使宁波实现辉煌的历史跨越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向经 济大市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很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十分缓慢。1978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仅20.17亿元 ,财政总收入4.9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优良的港 口条件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体 经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846.9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8位、计划单列市第3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7元提高到2017年的 124017元,近6倍于小康标准。2017年宁波财政总收入 2415.8亿元,接近全省的四分之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245.3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约250倍。2017年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66.7亿元,跃居全省第一。现在,宁 波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10强,所辖区县(市)全部跨入全国百 强行列。 (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实现了从浙东小城向现 代化大都市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只是浙江东南沿海一个不起眼的小 城,城市面貌陈旧,城市化水平很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经过40年发展,宁波新型城市化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 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跳出“三江口”,调 整市区行政区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宁波都市圈建 设,依托轨道交通、城乡综合交通枢纽和城际复合通道建 设,构筑以中心城六区为核心、以余慈地区和宁波杭州湾 新组团为北翼、以宁海象山组团为南翼、以卫星城和中心 镇为节点的“一核两翼多结点”网络型都市区,东部新城、南 部新城、镇海新城初具规模。2000年宁波城市化率达 55.7%,到2016年城市化率提高到71.9%。目前宁波中心城 区框架不断拉大,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现代化 大都市框架格局初步形成。 (三)港口建设有了新速度,实现了从内河小港向国 际一流强港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内河 小港。1978年,国家确定北仑港区的开发,当年宁波港年 货物吞吐量214万吨。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对外开 放。1996年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 定,明确提出进行港口组合,充分发挥北仑港区的深水优 势。2005年12月,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2008年国务院 批准设立宁波梅山港区,当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年吞吐 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准箱。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 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连续9年位居世 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61万TEU,稳居全球第四。现 在,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和长三 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全港创卫示范城市”。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实现了由生存型 向富裕型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人 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从1980年到2017年,宁波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6元提高到55656元,增长近200倍;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22元提高到30871元,分别位居副省 级城市第2位和第1位。2002年宁波人均GDP首次突破 3000美元,提前18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奋斗目标;2004年人均 GDP首次突破4000美元,达到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 水平。2016年宁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788.07亿元。 2017年宁波的副省级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居民人均寿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等几大评价指数都位居全国前列。 (五)体制机制增添新活力,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群 众首创,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改革、乡镇企 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对 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形成了体制 机制的先发优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党的 十四大后,宁波率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新一 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宁波乡镇企 业重焕生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使宁波上市企业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宁波率先建立 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近年来宁波发挥经 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获批“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 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 验区等一批高能级国家改革试点,成为全国体制改革和创 新的先行区。 (六)对外开放呈现新飞跃,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 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外贸易基 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深度融入全球经 济,初步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017年宁波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600亿元,其中出口 4984亿元,居全省首位。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获 批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在宁波 累计备案(新批)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6555家,57家境外世 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或设立了127家企业(分支机构 ),宁波成为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第一方阵 ”城市。截至2017年底,宁波累计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 )2697家,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全球的223个国家和 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与宁波缔结友城关系的“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45个,累计境外投资额突破100亿美元。 (七)发展方式体现新转变,实现从资源消耗大市向 节能减排大市的阔步跨越 2006年宁波就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近年来,宁波市 委、市政府先后作出“双驱动四治理”战略部署,把“腾笼换 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作为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 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2012年起,六年内5次被评为全 省“腾笼换鸟”先进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组合拳,成为全 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建 设试点城市。2017年,宁波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总量的15.6%,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 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7.3%、41.2%和47.2%,三产 比重调整为3.6:49.6:46.8。 二 宁波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先行先试,这 是宁波改革开放取得跨越发展的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广大干部群众经历了几次大的思 想解放过程,也抓住了国家重大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初 期,宁波在全市范围内对真理标准大讨论问题进行了补课 ,使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获得解放,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在宁波逐步推广开来。1978年以后,宁波农村 的社队企业异军突起。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贯彻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两年间,是宁波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经济高速发展的两年。1985年12月国务院成立宁波开发协 调小组,就宁波大学建设、北仑港水水中转、栎社机场建 设、宁波钢铁厂筹建、宁波总体规划调整和扩大宁波经济 技术开发区范围等若干重大发展事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为日后宁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86年12月宁波 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2月和1988年3月 ,国务院先后批准宁波为“计划单列市”和“较大的市”,尤其 是实施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有力推动 了宁波的发展。 1992年,宁波被确定为长江沿江区域四个中心城市之 一、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宁波港为长三角及长 江沿江地区的重点深水港、上海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宁 波干部群众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有效破除了固步自封、 小富即安等陈旧观念,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1992年 至1993年,宁波GDP增速分别达到12.5%和14.8%,为改革 开放后的次高和最高值。进入新世纪后,宁波通过解放思 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确立与科学发展要求相一致的 思想观念,切实构筑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布局 ,提出深入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的战略要 求。 2012年,宁波市委在全市开展“三思三创”大讨论活动 ,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对照标杆、 寻找差距,在建设“四好示范区”上争先进、创一流。站在新 起点上,宁波提出了“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 都”的奋斗目标,谋划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通苏嘉甬铁路 、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东欧进口商品展销平台等一批具 有战略性、引领性、长远性作用的“四梁八柱”建设。当下 ,宁波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高标杆争先,强势推进“六争攻 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的浓 厚氛围。伴随思想大解放,一批重大优质产业投资、重大 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将给宁波带来更 为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解放思想的路径在于敢于“先试一步”的创造性实践。在 这方面,宁波创造了许多项“全国率先”。1993年率先在全省 设立首家外资银行——宁波国际银行;2001年在全国率先 创造了中国当代公共服务产业的81890新模式,实现了政府 、企业、市民的三赢效果;2003年海曙区在全国率先实现 社区居委会全部直接选举。4年之后,全市11个区县(市 )的235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直选,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 全部直选的城市。在教育领域,2004年率先建立中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