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刘国中省长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刘国中省长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座谈会上 的讲话 (2018年5月29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推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 陕南三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确定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每年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工作、分析问题、交流经验 、部署任务,已经坚持了13年,是推动陕南更好发展的有 效举措。几天前,我在汉中、安康两地进行了调研,今天 上午,又在商洛市作了调研,并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 。刚才,我们传达学习了和平书记的批示精神,大家要共 同抓好落实。省发展改革委作了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年度报 告,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以及部分县区和企业负责人 作了发言,谈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新时代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的新要求 关于陕南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成绩,省发展改革委和三 市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突出的感受有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主要是成长性好。2017年陕南 经济总量达到3108.73亿元,增长10%,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增速连续9年领跑。固定资产投资3482亿元,增长 22.8%,增速持续处于全省前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1702.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8%,高于全省平均水 平0.7个百分点。二是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主要是依托园区 承载。随着产业循环链条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绿色、低碳 、可持续的园区化承载的发展路径。目前区域内已建成国 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4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 区55个,28个县(区)中有26个实现了工业园区覆盖。园 区工业总产值占陕南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各类园 区成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三 是发展特色愈发凸显。主要是绿色循环。绿色食品、现代 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迅速崛起,开发出汉丹江涉水旅游 、大秦岭山地旅游、大巴山生态旅游等新的旅游线路,建 成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4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29个。 2017年,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的产值分别达到了789.2亿元 和721.0亿元,增速达27%和32%。四是发展成效日益增强。 主要是群众受益。三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深入实施脱贫 攻坚、移民搬迁、老区振兴工程,探索出了贫困地区避灾 移民搬迁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 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陕南近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 占全省减贫总量的4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 27872元和9395元,进一步缩小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这些成绩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推动陕南绿色循环发 展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陕南各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成 效是十分突出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新时代的新要 求相比,陕南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 是新旧动能转换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 和孵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对新产业、新业态支撑 带动不足。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主要是金融 业本身发展不够充分,支持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企业直接 融资份额偏小,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仍然突出。陕南地 区“五上企业”只占全省的20.1%,全省47家上市企业中陕 南仅有2家。三是生态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不快。中央对 秦岭保护、水源建设保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非常有利 于巩固我们的绿色生态优势,但目前陕南依托绿色生态优 势发展产业的办法还不多。四是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陕南现有贫困人口113.2万人,占全省的61.8%,尽管前期 工作富有成效,但按期实现脱贫目标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 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 充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 划的发展,要求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彻底扭转了过去片面强调速度和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 陕南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 ,也处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连接处,完全有 条件依托地缘和绿色生态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以往的成绩 也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发掘潜能,补齐短板,坚定不移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追赶 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不断增强陕南地区经济创新力 和竞争力,奋力开启绿色循环发展新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构筑陕南现代化经济体系 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推动绿色循环发展,首 先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 业化的要求,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发展路径,努力弥补创 新、金融、人才等短板,着力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一要以绿色集约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工业是陕南三市 的短板,同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陕南发展现代工业,前 提是保护好绿水青山、依托好绿水青山,真正走出一条持 续发展、永续利用的绿色循环新路子。要坚持绿色化引领 、集群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积极发展环境友好、资源集约、产出高效的工业产业 ,打造绿色循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持续壮大装备制造 业,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依托骨干企 业促进飞机制造、大型数控机床等产业加快发展,增强重 型车、专用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要积极发展新 型材料和清洁能源产业,推动高性能专用钢和锌、铜、镍 、钒、钛等冶金新材料及辅料辅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壮大 ,加快建设镇巴—西乡清洁能源产业园区,推动天然气资 源开发、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业发展。要大力发展生物医 药产业,抓好环秦巴浅山丘陵区域百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 建设,重点发展绞股蓝、杜仲、葛根、黄连、山茱萸、板 蓝根、天麻等中药规模种植和开发,推进中药现代剂型、 中药饮片、医药中间体创新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打 造陕南特色医药品牌。要大力实施新经济新业态壮大计划 ,完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发展数字经济 、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推动模式创新、业态 创新、服务创新和跨界融合。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选择 什么产业,都要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对于那些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要下定决心、毫不手 软,该整改的整改,该退出的退出,绝不能走粗放发展的 老路。 二要以环保、有机、品牌化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陕南 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特色化农产品 ,高度契合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原生态农 产品的需要。陕南三市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绿 色有机与品牌结合,绿色有机与设施农业结合,突出茶叶 、食用菌、高品质粮油、水果等重点产业,推动无公害食 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保护标示认定和产品认证 ,支持“汉中仙毫”“安康富硒”“商洛核桃”“洋县黑 米”等区域知名品牌建设,打造陕南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 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要在处理好粪便、控制好污染的前提 下有序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 、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 料利用率,打造国内一流的有机农产品供给区。要促进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 的产业模式,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农 产品商贸流通产业、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 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 三要以全域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陕南生态 环境优良,自然风光优美,民俗文化多样,发展绿色文化 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要发展全域旅游,做强以瀛湖 、牛背梁等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以青木川、 华阳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川陕革命根据地为 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陕南旅游品牌影响力。要 大力发展“农家乐”“汉家乐”,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 ,选择一批生态环境较好、文化底蕴深厚、交通方便快捷 的村庄,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游 客休闲放松、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品尝有机食 品、参与农事活动等多样化、高端化需求,使青山、碧水 、绿林、农家焕发出经济活力。要培育发展康养产业,建 设一批集理疗康复、康体健身、医疗旅游、养老保健及休 闲度假为一体的康养产业基地。要推进陕南和关中地区旅 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集名胜古迹、人文民俗、自然山 水于一体的品牌旅游线路,让游客饱览陕西的无穷魅力。 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方 面,要着眼于增强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改善陕南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 务,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扩大陕南贫困县分支机构 授信审批权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 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上市融资。生产 性服务业方面,要在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 配送中心,进一步壮大商贸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 “陕鼓模式”,积极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由单一卖产品向系 统提供服务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和资本运营转变 ,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要以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夯实高质 量发展基础。要吸引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在陕南共建产学 研基地,开展特色产业的技术攻关、科技研发、成果转化 和推广等,提升陕南地区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要加大陕 南三市“振兴计划”实施力度,加快培养适应陕南发展需 要的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要深入 推进各类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中、企业集群、用地集约 的原则,合理配置工业、农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抓紧着手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和供电、供水、供气 、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支持汉中航空智慧新城、 安康国家高新区、商丹循环经济产业园进一步提升承载能 力、增强聚集效应。要依托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力度,主动到东部沿海、重庆、武汉、成都等地进行上门 招商、精准招商,更加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地缘优 势积极与周边地市开展经济合作,强化产业发展、生态保 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