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2019-09-24 “1977年,我考上大学了” 1977年底,当听到广播中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在 黑龙江省集贤县建设兵团插队的尤劲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因为热爱艺术,北大荒的草垛上,尤劲东不知多少次 哼唱着交响乐旋律,农闲时节的田间地头,他不知多少次 绘画写生。现在,高考恢复了,理想从未如此真实可达。 可是,谈何容易?连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都凑不齐 ,尤劲东想办法找天南海北的朋友帮忙,白天抽空学习 ,晚上挑灯夜读,他重新拿起课本,如饥似渴地追赶着。 “考试前一天,我坐了3个小时的火车到考场。考场里的同学 ,有的不足18岁,有的却年过而立。”因为怕父母空欢喜 ,尤劲东没敢把参加高考的事告诉他们。 激动人心的一天到来了!1978年8月,尤劲东收到了鲁 迅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赶紧给父母写信:“爸、妈 ,我考上大学了!”学生们远离校园多年,再次上课时,对 知识的渴求格外强烈。“那时候每到讲座,教室里都水泄不 通。晚上10点熄灯,大家都意犹未尽。”尤劲东说。正是在 大学时期,他创作了代表作《人到中年》连环画。 从插队知青到高校学子,再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尤劲东开启了新的人生。和他一样,千千万万考生从田 间、军队、工厂走进校园,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 回忆起那个年代,尤劲东依然心绪难平:“恢复高考为 青年人开启了改变人生的大门,全社会出现了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风气,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本 报记者 张烁 李清华参与采写) 延伸阅读: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成为改革 开放的先声。当年,全国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 27.3万,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高考的巨大 变迁,正是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全 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1万人,毛入学率已达48.1%,我国已 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感谢国家出台的好政策”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岚安乡,山高路陡,土 地贫瘠。2000年2月13日,王志龙出生在岚安乡脚乌村山埂 子组一户农民家庭,一家七口仅靠父母种地卖菜的微薄收 入生活。 一晃,王志龙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在家人为学费担忧 之际,国家、省、州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被免除,由财政免费提供教科书、 作业本。不久之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每名学生每 天可得到4元的营养餐补助,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每年还可 收到1700元的生活补助。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王志龙顺 利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 知识的大门被打开,对未来的向往也悄悄萌芽。王志 龙无数次躺在田埂上幻想,如果能考上清华大学,与最优 秀的同学、老师在一起,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那该 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幸福、多让人骄傲的事啊! “尽管只是一种模糊的向往,但会成为一种鼓励,一直 推着你向前走。”已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了一年的王志龙 ,回忆起几年前的梦想,依然觉得很幸福。 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吗?转眼到 了高三,随着高考脚步的临近,国家专项计划资格审查也 在甘孜陆续开展。这项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专项计划 从2012年开始实施。 作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王 志龙如愿通过资格审查,也看到了飞出大山,实现梦想的 可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勤奋踏实的学习,加之国家专项 计划保驾护航,王志龙如愿走进心心念念的清华园。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家人都哭了。王志龙是泸 定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不仅承载着家人的希 望,也承载着大山深处千千万万孩子的梦想。 王志龙说:“感谢国家出台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实现梦 想的可能,我要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负家人和更多 像我一样的山里娃的期望。(本报记者 赵婀娜 胡婷参与采 写) 延伸阅读:2012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实施面向农村 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招生计 划。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区域覆盖 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 和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 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3个专项招生计划规 模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8年的10.38万人,累计达到 47.84万人,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 校的长效机制。 “有选择,有收获” “教育的价值观念、课程理念、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学 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学校管理、学段关系都已发生变 革。以前高中最关心成绩,看有多少孩子考上好大学。现 在还要考虑学生是否适合大学学习、是否为未来的人生做 好了准备。”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上海的新高考已历5年 。说起高考改革为高中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百年老校大同 中学的校长郭金华感慨地说:“现在,学校教育唯一不变的 ,就是‘变’!” 刚过去的暑假里,大同中学高二(1)班学生丁家妮只 有一个字:“忙!”喜欢编程 的她参加了4项机器人比赛,编 程、做机械设计、上网查资料,还有写方案、申请经费 ,做项目答辩……开学了,她照样忙,创新创业课程、民 乐队活动、志愿服务,哪怕晚上七八点钟在学校“加班”,也 不稀奇。 “活动满满”,是如今大同中学学生生活的常态。而这 ,正是始于“3(语数外3门高考科目)+3(选考的3门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科目)+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招生新 模式。新高考,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学有所长”。记者问几位学生,考试科目多了 、活动多了,新高考是不是更累?一致的回答是:“有选择 ,有收获,做自己喜欢的事,累也开心,值得!” 在郭金华看来,过去高中上课是“配给制”,大家都一样 ,而今更多是“自助餐”,课程设置更丰富多样,更有选择性 ,更注重研究学生的成长和发